
“鼎铛有耳”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鼎和铛(均為古代兩耳三足的金屬炊具)都有耳朵,比喻某人或某事影響極大,衆人皆知。
深層引申:強調重要人物或事件的影響力廣泛,如同炊具的雙耳般顯眼,暗示“應當聽說此事”或“不可不知”。
源自宋代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一:宋太祖趙匡胤因禦史彈劾重臣趙普,怒斥道:“鼎铛尚有耳,汝不聞趙普吾之社稷臣乎?”以鼎铛的耳朵象征趙普的重要性,反駁彈劾者“未聽說趙普功績”的指控。
現代使用中,該成語較為冷僻,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成語詞典。如需更深入解析,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詞典》或宋代史料。
《鼎铛有耳》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謠言流傳之快。它意味着就像銅鼎被敲擊的聲音會遍布耳聞,謠言也會迅速傳播開來。
《鼎铛有耳》的部首是金字旁(钅)和耳字旁(耳)。它的總筆畫數是27。
《鼎铛有耳》源于古代的一種傳統文化設施,古人認為,當鼎敲擊的聲音傳到耳朵,就能被人們聽到。繁體的寫法為《鼎鐺有耳》。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着一些不同。《鼎铛有耳》在古時的寫法可能為「釜鐺有耳」。
1. 聽說李先生會在公司裁員,這個消息一傳開,就像《鼎铛有耳》,大家都知道了。
2. 謠言就像《鼎铛有耳》,在互聯網時代,它能在短時間内傳遍整個網絡。
組詞:鼎足而三、耳食之聞、傳言蜚語等。
近義詞:謠言四起、風聲鶴唳。
反義詞:傳言未及,無稽之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