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搬唇弄舌。課,用同“ 嗑 ”。 明 陶宗儀 《辍耕錄·連枝秀》:“錦心繡腹,宣揚《老子》經文;發科打諢,不離機鋒;課嘴撩牙,長存道眼。”參見“ 磕牙料嘴 ”。
“課嘴撩牙”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kè zuǐ liáo yá,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人搬弄口舌、多嘴多舌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搬唇弄舌”,即通過言語挑撥是非或賣弄口才。其中“課”通“嗑”,表示用嘴不停說話;“撩牙”則強調用言辭撩撥他人。
出處與典故
出自明代陶宗儀的《南村辍耕錄·連枝秀》:
“錦心繡腹,宣揚《老子》經文;發科打诨,不離機鋒;課嘴撩牙,長存道眼。”
此句描述連枝秀(可能為戲曲人物)既能引經據典,又能插科打诨,同時保持敏銳的洞察力。
用法與語境
該成語生動描繪了通過言語挑撥、賣弄口才的行為,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為褒義。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南村辍耕錄》原文或權威詞典。
《課嘴撩牙》是一種流行的網絡用語,常用于形容人在課堂上或其他場合過于自信,善于講話,并且對自己的觀點非常自信,以至于有時會顯得有點傲慢。這個詞語的使用通常帶有一定的幽默和戲谑意味。
《課嘴撩牙》是由“課”、“嘴”、“撩”、“牙”組成的。其中,“課”字的部首是言,總筆畫數是8;“嘴”字的部首是口,總筆畫數是13;“撩”字的部首是扌,總筆畫數是11;“牙”字的部首是牙,總筆畫數是4。
《課嘴撩牙》這個詞語是中國大陸地區的網絡流行語,來源于社交媒體和網絡文化的流行。由于其流傳速度快、幽默風格受歡迎,故在網絡上迅速流行。
而在繁體字中,這個詞可以寫作「課嘴撩牙」。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這個詞分别可以寫作「課」、「嘴」、「撩」、「牙」。
1. 他在課堂上總是課嘴撩牙,給人一種自以為是的感覺。
2. 這些年輕人太課嘴撩牙了,需要謙虛一點。
3. 他的回答雖然課嘴撩牙,但是卻十分有意思。
組詞:課堂、嘴笨、撩撥、牙刷。
近義詞:狂妄自大、自以為是、自信滿滿。
反義詞:謙虛、謹慎、内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