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學病名。流注的一種。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忍冬》:“五種屍注……遁屍者,附肉入骨,攻鑿血脈,每發不可見死屍,聞哀哭便作也。”參見“ 流注 ”。
遁屍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需結合道教文化與中醫學背景分義項闡釋:
遁屍(dùn shī)由“遁”(隱藏、消逝)與“屍”(軀體)構成,字面指“隱遁的軀體”。其含義需分兩類語境理解:
指修道者通過“屍解”之術蛻去凡胎、得道成仙的形态。古人認為修道者臨終時肉體看似死亡,實則為魂魄脫離形骸、遁形化仙的過程。
文獻依據:
《雲笈七籤·屍解篇》載:“屍解者,形如常人,屍骸雖存,真神已遁。”此狀态稱為“遁屍”,象征生命形态的超越。
來源:道教典籍《雲笈七籤》(卷八十五)
指一種遊走性屍注病(類似結核或深部膿腫),病竈潛伏體内、遷移不定。
文獻依據:
隋代《諸病源候論·遁屍候》:“遁屍者,言其停遁在人肌肉血脈之間,發無定處。”描述其病邪隱伏、反複發作的特性。
來源:中醫經典《諸病源候論》(卷二十四)
《漢語大詞典》釋為:“中醫病名。流注的一種。”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397頁)
該詞在《肘後備急方》《千金方》等古醫籍中沿用醫學義;而道教義散見于《真诰》《無上秘要》等文獻。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屬曆史文化詞彙。
權威參考:
遁屍是中醫學中的病名,屬于“流注”類疾病,具體解釋如下:
遁屍是古代中醫對一種急性危重病症的命名,主要表現為突然發作的心腹脹滿刺痛和呼吸急促,屬于“屍注”範疇。該病症具有潛伏性和突發性,可能因接觸死屍或情緒刺激誘發()。
遁屍屬于“五種屍注”之一,與“屍注”其他類型(如風屍、沉屍等)并列,均指具有傳染性或遷延性的危重病症()。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忍冬》中提到遁屍的治療,指出其與屍注相關,并描述其病理特點()。
遁屍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急症,現代臨床已較少使用這一術語,更多作為研究古代醫學概念的參考。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本草綱目》或中醫流注病症相關文獻()。
傲頑暴斧貶駁冰弦玉柱壁廂逋餘柴瘠乘坎斥責沖蒙春作辭旨摧朽拉枯大難臨頭恩怨了了訛獸梵王家縫聯補綻伏道伏脈歌鐘宮事堅彊劍外交婚較射佳篇夾寨驚壯絶命辭居留隽句爛醉涼涼寥豁龍膽紫羅裙包土媒婦門闱滅茬囊囊突突内務掊聚清機軟步上封商受升超釋氏庶黎説古遂志枉轍瓦上霜尉悅鄉裡迓鼓響震失色縣帥現行犯希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