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屍的意思、遁屍的詳細解釋
遁屍的解釋
中醫學病名。流注的一種。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忍冬》:“五種屍注……遁屍者,附肉入骨,攻鑿血脈,每發不可見死屍,聞哀哭便作也。”參見“ 流注 ”。
詞語分解
- 遁的解釋 遁 ù 逃避,躲閃:遁去。遁辭。遁世。遁北。 隱,消失:遁迹。遁隱。 逃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屍的解釋 屍 ī 死人的身體:屍體。屍骸。僵屍。借屍還魂。 〔屍位〕空占着職位而不做事,如“屍屍素餐,“屍屍誤國”。 古代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筆畫數:; 部首:屍;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遁屍是中醫學中的病名,屬于“流注”類疾病,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遁屍是古代中醫對一種急性危重病症的命名,主要表現為突然發作的心腹脹滿刺痛和呼吸急促,屬于“屍注”範疇。該病症具有潛伏性和突發性,可能因接觸死屍或情緒刺激誘發()。
2.症狀與特點
- 核心症狀:突發性心腹脹痛、刺痛,伴隨喘急。
- 病機:中醫認為病邪“附肉入骨,攻鑿血脈”,即邪氣深入筋骨血脈()。
- 誘因:傳統記載提到“聞哀哭便作”,可能與情緒或外界刺激有關()。
3.分類與關聯
遁屍屬于“五種屍注”之一,與“屍注”其他類型(如風屍、沉屍等)并列,均指具有傳染性或遷延性的危重病症()。
4.曆史文獻記載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忍冬》中提到遁屍的治療,指出其與屍注相關,并描述其病理特點()。
遁屍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急症,現代臨床已較少使用這一術語,更多作為研究古代醫學概念的參考。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本草綱目》或中醫流注病症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遁屍 這個詞是指修道者通過心法功法,使自己的身體進入一種類似于死亡狀态的修行。該詞的拆分部首是“辶”和“屍”,其中“辶”表示行走的意思,“屍”表示身體。根據筆畫計算,該字共有10畫。《遁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教修道術語,用來描述修道者通過超脫現世的修行狀态。
在繁體字中,《遁屍》的寫法為「遁屍」。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些變化,但大緻上是以「遁屍」來表達此詞的概念。
以下是一個關于遁屍的例句:“他通過修煉遁屍術,能夠将身體進入一種靜默似死的狀态,以達到修行的境界。”
遁屍的組詞可以是「遁屍術」或者「遁屍者」,它們都與修行修道相關。
近義詞可能包括「遁形」或者「幽居」,指的也是修道者通過隱居修行達到或者追求某種境界。
反義詞難以給出一個明确的詞彙,因為它涉及到超脫現世的概念,與之相反可能是「入世」或者「忙碌」等詞彙。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