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言律詩的意思、七言律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言律詩的解釋

詩體名。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平仄、對仗及用韻,都有一定格律。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評》:“唐人七言律詩,當以 崔顥 《黃鶴樓》為第一。”《紅樓夢》第三七回:“将這題目謄好,都要七言律詩,明日貼在牆上,他們看了,誰能那一個,就做那一個。”亦省作“ 七言律 ”。 元 楊載 《詩法家數·律詩要法》:“五言律難於七言律,七言下字較粗實,五言下字較細嫩。”《紅樓夢》第四八回:“我這裡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百二十首 老杜 的七言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七言律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近體詩的一種規範形式,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具有嚴格的聲韻格律要求。其核心特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聲律結構 七言律詩遵循平仄交替的聲調規則,形成抑揚頓挫的節奏感。每聯(兩句為一聯)的平仄安排需相互對應,首聯、颔聯、頸聯、尾聯四聯中,尤其強調颔聯與頸聯必須對仗工整。《漢語大詞典》指出其"平仄格式嚴謹,講究粘對規則",這種聲律體系定型于盛唐時期,成為科舉考試的詩體标準。

二、對仗規範 作為近體詩代表,七言律詩要求中間兩聯(即颔聯與頸聯)必須使用工整對仗。學者袁行霈在《中國文學史》中強調"對仗不僅要求詞性相對,更追求意象的對稱與平衡",如杜甫《秋興八首》中"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即為典範。

三、曆史演進 該詩體萌芽于南朝齊梁時期,經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人格律化改造,至盛唐杜甫手中達到藝術頂峰。葉嘉瑩在《唐詩的審美特質》中分析,杜甫将七律題材從宮廷應制拓展至家國情懷,創造出《登高》等"字字皆律"的千古絕唱,奠定了七言律詩的經典地位。

注:本文參考來源包括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文學史》、中華書局《唐詩鑒賞辭典》等權威典籍,相關研究可查閱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ncpssd.org)收錄的學術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七言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七律”,屬于近體詩範疇。以下從定義、格律特點和曆史發展三方面詳細解釋:

1. 定義與結構
七言律詩每首固定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全詩分為四聯:首聯(一、二句)、颔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和尾聯(七、八句)。其中颔聯和頸聯必須嚴格對仗。

2. 格律特點

3. 曆史發展
七言律詩起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期沈約等人提倡的聲律理論,初唐沈佺期、宋之問完成格律定型,盛唐時期杜甫将其推向成熟。代表作品包括杜甫的《登高》、崔颢的《黃鶴樓》等,展現了七律在寫景、抒情上的高度藝術性。

小知識:七言律詩因篇幅較長,相較五言律詩更晚成為主流,但其嚴謹的格律和豐富的表現力,使其成為唐代詩歌的重要形式之一。

别人正在浏覽...

霸池報佑鄙縣産馬辍閡代字東方生泛下蕃滋費勁膚廓剛土國用行幫寒夜豪心合拱鶴雞黃膩膩煥景話箱惛塞戶型呼幺喝六堿性觐接鸠占崛峍菊糕軍實溘盡狂且攬撮漣如六脈流恸籠鳥陸軸帽舌拏訛頭崎嶔曆落遒深仁弟如湯沃雪三暗散發散綏色忤山楊試舌鼠齧蠹蝕死國特訊特異廷臣屯住外來貨弦急崄峻消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