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蝥贼的意思、蝥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蝥贼的解释

食禾稼的两种害虫。多比喻危害人民和国家的坏人或灾异。《左传·成公十三年》:“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 令狐 之役。” 杜预 注:“蝥贼,食禾稼虫名。谓 秦 纳 公子雍 。”《后汉书·明帝纪》:“有司其勉顺时气,劝督农桑,去其螟蜮,以及蝥贼。” 李贤 注引《尔雅》:“食苗心曰螟,食节曰贼,食根曰蝥。” 唐 杜甫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诗:“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 梁启超 《新民说·论6*公德》:“苟放弃责任者,无论其私德上为善人为恶人,而皆为羣与国之蝥贼。”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蝥贼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蝥贼”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本义
    指两种危害农作物的害虫:“蝥”专食植物根部,“贼”专食茎节部分。例如《诗经·大雅》中“去其螟螣,及其蟊贼”即描述害虫对庄稼的破坏。

  2. 比喻义
    引申为危害国家或社会的败类,如《左传》中“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即用此意。


二、历史与演变


三、相关辨析

词汇 含义范围 示例场景
蝥/蟊贼 危害国家、社会的重大威胁 贪官、叛乱者、黑恶势力
毛贼 小偷小摸的底层罪犯 扒手、入室盗窃者

四、文化内涵

古人通过“蝥贼”一词,既反映了农耕社会对虫害的警惕,也构建了道德批判的语言符号,体现以农为本的治理观。

网络扩展解释二

蝥贼

蝥贼(音máo zéi),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的是蛇类中的害虫。它通常生活在山野之间,会危害农田和果园,是农民们的公敌。

蝥贼的构成部首包括了虫字旁以及贝字旁,分别是“虫”和“贝”,它们代表了昆虫和贝壳这两个意思。

根据《康熙字典》,蝥的古代写法为蟊,它的构成是由虫字旁和毛字旁组成的。而贼的古代写法为賊,它的构成是由贝字旁和戈字旁组成的。

蝥贼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诗经》中的《小雅·鹿鸣之什·汎汎歧路》篇中的一句诗:“或树或从蝥”,意为“行走时有蝥虫”。后来,蝥贼这个词开始被用来形容害虫和害人之辈。

在繁体字中,蝥贼被写作蟊賊。

在古代,《康熙字典》中对于蝥的古代写法为蝥、蟊、瞀,而贼的古代写法有賊、賊、賊。这些写法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使用的。

以下是一些关于蝥贼的例句:

1. 入春后,果园开始频繁出现蝥贼,农民们加强了防治措施。

2. 这个山区面临着蝥贼的威胁,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农作物。

组词

蝥虫、贼人、蝥害

近义词

蛇害、害虫、害人之辈

反义词

益虫、友人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