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運籌帷幄之人。《明史·黃尊素傳》:“廷無謀幄,邊無折衝。當國者昧安危之機,誤國者護恥敗之局。”
“謀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字面構成
由“謀”(謀劃、計策)和“幄”(軍隊帳幕/指揮所)組成,字面可理解為“在帷幄中謀劃”。
核心含義
《明史·黃尊素傳》提到:“廷無謀幄,邊無折衝”,意為朝廷缺乏智謀之士,邊境缺少禦敵良将,進一步佐證其“人才”指向。
“謀幄”既可表“策劃行為”,也可指“策劃者”,但更側重後者。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常見于曆史叙述或對策略性人物的評價。
《謀幄》(讀音:móu mào)是一個成語,指的是統帥、将領在行軍作戰時策劃和決斷,也可以比喻管理、領導者制訂計策和決策的能力。
《謀幄》的拆分是:“讠”(讠是語言的意思)和“幄”(廬、差忙旁變形)。由于“讠”是偏旁,所以它不是部首。筆畫分别是7畫和5畫。
《謀幄》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漢書·卓文君傳》中。卓文君是漢代的一位才女,她是諸葛亮的姨母,也是劉備的嫂嫂。在劉備和諸葛亮征戰的過程中,卓文君給他們出謀劃策,所以被稱為“謀幄”。後來,“謀幄”逐漸成為一個可以用來形容智謀和軍事策略的成語。
《謀幄》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謀幄」。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在古代漢字中,謀的寫法為「謀」,幄的寫法為「幄」。
他一直在軍事領域發展,漸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謀幄之才。
謀算、謀劃、謀求、謀生
智謀、計謀、策略
無計可施、手無策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