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南子·說山訓》:“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絲。” 高誘 注:“茯苓,千歲松脂也,菟絲生其上而無根,一名女蘿也。”因菟絲與茯苓有依附關系,後遂用“絲苓”比喻姻親。 宋 胡繼宗 《書言故事·花木》:“親姻,曰有絲苓之好。”
“絲苓”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比喻姻親關系
根據《淮南子·說山訓》記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絲。”。高誘注解中提到,菟絲(一種無根藤蔓植物)依附于茯苓(松脂所化的藥材)生長,兩者形成共生關系,後世因此用“絲苓”代指姻親,如“絲苓之好”即形容親緣聯結。
形容纖細柔弱的特征(需謹慎參考)
部分現代詞典提到“絲苓”可指細小的苓草,用于描述事物的輕盈、柔弱,常見于文學作品中。但此釋義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與字面拆分或現代引申有關。
如需進一步驗證,可查閱《淮南子》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絲苓》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細如絲狀的苓草。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詞語,包括“絲”和“苓”。
拆分部首:
- “絲”字的部首是“纟”,表示與線有關的事物。
- “苓”字的部首是“艸”,表示與植物有關的事物。
拆分筆畫:
- “絲”字包含了6個筆畫。
- “苓”字包含了9個筆畫。
《絲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最早出現在《草木子》這本書中,書中記載了一種細如絲狀的草藥,被稱為“絲苓”。
在繁體字中,“絲苓”分别被寫作“絲苓”,拆分部分和拆分筆畫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兩個字的寫法稍有不同:
- “絲”字的古漢字寫法為“絲”,與現代寫法“絲”類似,隻是略有差别。
- “苓”字的古漢字寫法為“苁”,在字形上稍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絲苓》的例句:
- 這種草藥細如絲狀,被稱為絲苓。
- 他高興地發現絲苓能治愈他的疾病。
與《絲苓》相關的詞語和組詞:
- 苓蓉:指荷花的花瓣,也是一種文藝作品的主題。
- 麝苓:指麝香和苓草混合而成的藥物。
近義詞:
- 絲狀:形狀細長,如同絲一樣。
- 菌絲:菌類生物體的一部分,細長絲狀。
反義詞:
- 粗糙:與絲狀相反,形狀不細長。
- 鈍頭:與絲狀相反,形狀不尖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