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貢。《後漢書·袁紹傳》:“ 紹 既并四州之地,衆數十萬,而驕心轉盛,貢禦稀簡。”《資治通鑒·晉海西公太和四年》:“ 索頭 什翼犍 疲病昏悖,雖乏貢禦,無能為患,而勞兵遠戍,有損無益。” 胡三省 注:“禦,進也。”
“貢禦”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
奉獻與侍奉君主
指臣子或官員對君主表達忠誠的行為,強調盡心盡力地貢獻和服務。例如:“他一直貢禦于上,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
進貢行為
在曆史文獻中,“貢禦”也指地方向中央朝廷進獻物品或資源。例如《後漢書·袁紹傳》記載“貢禦稀簡”,即指進貢次數減少。
該詞屬于古漢語範疇,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效忠”“盡職”等現代詞彙替代。
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資治通鑒》等古籍原文。
《貢禦》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親自奉獻或者供養,尤指朝廷向神明或皇帝獻上供品。
《貢禦》的拆分部首是貝,共8個筆畫。
《貢禦》是由貝部表示財物的含義,于是衍生出"供奉"的意思。同時,"禦"表示"皇帝"或者"主神",因此"貢禦"指的是以供養的方式向皇帝或神明表示尊敬。
《貢禦》的繁體字為「貢禦」。
在古代,「貢禦」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貢」字的古代寫法可以是「貢」,「禦」字的古代寫法可以是「禦」。
1. 朝廷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貢禦儀式,向神明祈福。
2. 明朝時,各地官員攜帶着豐富的貢品前往京城,獻給皇帝。
- 貢品:指供奉或奉獻給皇帝或神明的物品。
- 貢獻:指為國家、社會或他人做出的重要貢獻。
- 冠冕堂皇:形容言辭或舉止高貴而莊重,給人一種莊嚴的貢禦感覺。
- 獻供:指向神明或皇帝獻上供品。
- 供奉:指向神明或高高在上的人物奉獻物品。
- 收蘋:指從皇宮或寺廟中收回供奉或供品。
- 取用:指隨意、任意拿取物品而無需供奉或奉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