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ake a share of sth. one is not entitled to] 典出《左傳》:鄭靈公請大臣們吃甲魚,故意不給子公吃,子公很生氣,就伸出手指蘸了點湯,嘗嘗味道走了
子公怒,染指于鼎,嘗之而出。——《左傳·宣公四年》
(2) 後用以比喻插手以獲取不應得的利益
(1).《左傳·宣公四年》:“ 楚 人獻黿於 鄭靈公 。 公子宋 (字 子公 )與 子家 将見, 子公 之食指動,以示 子家 ,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食大夫黿,召 子公 而弗與也。 子公 怒,染指于鼎,嘗之而出。”本謂用手指蘸鼎中黿羹,後用為典故。泛指品嘗某種食品。 唐 白居易 《答皇甫十郎中秋深酒熟見憶》詩:“未暇傾巾漉,還應染指嘗。” 清 金人瑞 《道樹遣人送醬醋各一器》詩:“饞子背人先染指,老妻報我隻攢眉。”
(2).比喻分取利益。多指分取非分利益。 明 陶宗儀 《辍耕錄·論秦蜀》:“夫鼎足之説,始於 蒯通 。然 通 之説, 韓信 以此,猶有 漢 之一足。當 三國 時而為是説,則 獻帝 無復染指之望矣。” 清 無名氏 《亡國恨·協約》:“這三 韓 一塊土, 俄 人久欲染指。” ********* 《黨員須宣傳革命主義》:“ 廣西 一切幸福權利,祇 陸榮廷 一人享之,一家享之,一派享之, 廣西 同胞不能絲毫染指。”
(3).比喻參與做某種事情。 宋 蘇轼 《次韻水宮》:“高人豈學畫,用筆乃其天……丹青偶為戲,染指初嘗黿。” 明 薛岡 《天爵堂筆馀》:“七言律法度貴嚴,紀律貴整,音調貴響,不易染指。” 清 錢謙益 《<梅村先生詩集>序》:“餘老歸空門,不復染指聲律。” 朱自清 《<背影>序》:“至于戲劇,我更是始終不敢染指。我所寫的大抵還是散文多。”
染指(rǎn zhǐ)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非分地獲取利益或插手不應參與的事務,常含貶義。以下從詞典釋義、典故來源及用法展開說明: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釋為:比喻分取非分的利益。也比喻插手或參與某件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示例:他試圖染指家族企業的管理權,遭到衆人反對。
《漢語大詞典》
釋為:典出《左傳》,原指以手指蘸鼎中鼋羹,後引申為沾取非應得之利或介入不應幹預之事。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示例:市場競争激烈,多家公司意圖染指這一新興領域。
典故出自《左傳·宣公四年》:
楚人獻鼋于鄭靈公。公子宋(子公)與子家将見,子公之食指動……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嘗之而出。
講述鄭國大夫子公因未分到鼋羹,憤而将手指伸入鼎中蘸湯品嘗。此行為被視為僭越禮制,後“染指”一詞即由此衍生,喻指強行獲取不應得之利。
本義延伸:
從具體動作(以指蘸物)抽象為“侵占他人利益”或“插手無關事務”,強調行為的不當性。
示例:國際資本染指本土産業,引發監管擔憂。
感情色彩:
多用于負面語境,暗含貪欲、越界之意。若用于中性描述(如“染指文藝界”),需結合語境判斷意圖。
觊觎、插手、侵占
恪守本分、避嫌
示例句(仿古用法):
昔有豪強,欲染指鄉鄰田産,終為律法所懲。
——《今人用典輯錄》
結語
“染指”一詞凝練了從春秋禮制到現代倫理的批判意識,其貶義色彩警示世人恪守分寸。使用者需準确把握其文化負載,避免誤用。
“染指”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rǎn zhǐ,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出自《左傳·宣公四年》:
鄭靈公宴請大臣吃甲魚,故意不賜予子公。子公憤怒之下将手指伸入鼎中蘸湯品嘗,隨後離去。後世以“染指于鼎”比喻強行介入或謀取不應得之利。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左傳》原文或權威詞典(如、7、12)。
霸論邊圖鄙家逋叛澄峻蠀蛦從徕帝鴻東封西款讀書出版社惡感反叛飛蛇風硯告禮攻抄工夫茶刮骨棺罩赫胥花鼓戲緩獄滑天下之大稽火鍬降赦進巵聚納空夐隸臣靈扉靈心緑玉馬赫馬掌鐵淼淼衲子甯死不屈評吊屏門青壯年汽暖齊刃三少升用設席事在蕭牆私卒君子隨聲是非泰山其頽亭曆體系同心一意讬事讬勢外王母頑福晚些下不了台協心同力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