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雲煙,雲霧。《文選·揚雄<羽獵賦>》:“羽騎營營,昈分殊事,繽紛往來,轠轤不絶,若光若滅者,布乎青林之下。” 張銑 注:“煙色,青林映之,故雲青林。” 晉 陸雲 《登台賦》:“北溟浩以揚波兮,青林煥其興蔚。”
(2).蒼翠的樹林,蒼翠的樹木。 南朝 梁 陶弘景 《答謝中書書》:“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宋 陸遊 《舍北望水鄉風物戲作絕句》:“乞與畫工團扇本,青林紅樹一川秋。” 清 厲鹗 《七月十七日病起小園作》詩:“青林曲堵迴塘,卧起西風竹牀。”
(3).清靜的山林。青,通“ 清 ”。《文選·潘嶽<射雉賦>》:“涉青林以遊覽兮,樂羽族之羣飛。” 李善 注引 薛君 《韓詩章句》:“青,靜也。” 劉良 注:“清林,清靜之林。”
(4).寺廟的别稱。《釋氏要覽·住持》:“禪門别號:叢林……青林。” 唐 王昌齡 《洛陽尉劉晏與府掾諸公茶集天宮寺岸道上人房》詩:“道安風塵外,灑掃青林中。” 清 厲鹗 《過硖石登西山廣福院》詩之三:“顧逋翁有讀書臺,白塔青林相對開。”
(5).星名。即天苑星。《文選·張衡<思玄賦>》:“建罔車之幕幕兮,獵青林之芒芒。” 李善 注:“罔車,畢星也。青林,天苑星也。” 清 吳錫麒 《星象賦》:“馭元氣之廣大,按六飛而巡行,遂集於青林之苑。”
“青林”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這一釋義源于古代文學作品,如《文選·揚雄<羽獵賦>》中“布乎青林之下”,張銑注:“煙色,青林映之,故雲青林。”。形容雲霧缭繞的自然景象。
常用于描繪自然景色,如南朝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中“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宋代陸遊詩中也有“青林紅樹一川秋”的描寫。強調樹木的繁茂與色彩。
此處“青”通“清”,如潘嶽《射雉賦》中“涉青林以遊覽兮”,指幽靜的山林環境。多用于表達隱逸或恬淡的意境。
較少見,可能與山林中寺廟的清淨氛圍相關。
屬罕見用法,見于部分古籍。
不同語境下需結合具體文意理解,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注釋與權威詞典定義。
青林一詞是指生長在山野中的青翠的樹木,也可以用來指代茂密的林木。它包含兩個字,分别是“青”和“林”。
“青”字的部首是“青”,它的筆畫數是8。而“林”字的部首是“木”,它的筆畫數是8。
“青林”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的繁體字為「青林」。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記載,「青林」的古時寫法為「靑林」。
1. 拾取青林間微風吹過的木葉,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中。 2. 鄉村的青林裡鳥語花香,給人一種甯靜和舒適的感覺。
青山、青藍、青草、青翠
綠林、蒼翠、森林、郁郁蔥蔥
白地、荒蕪、雜亂、幹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