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貉隶的意思、貉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貉隶的解释

司寇的属官,掌驯养猛兽之事。因从东北方少数民族俘虏中选任,故称。《周礼·秋官·序官》:“貉隶百有二十人。” 郑玄 注:“征东北夷所获。凡隶众矣,此其选以为役员,其餘谓之隶民。”《周礼·秋官·貉隶》:“掌役服不氏而养兽,而教扰之,掌与兽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貉隶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专指中国古代社会中承担特定劳役的奴隶群体,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一、本义与职责

“貉隶”最早见于《周礼·秋官》,指周代负责豢养禽兽、管理苑囿的奴隶。《周礼·秋官司寇》载:“貉隶,掌役服不氏,而养兽而教扰之。” 其核心职责包括:

  1. 驯养野兽:专职饲养王室苑囿中的貉、狐等动物,并负责驯化。
  2. 协助狩猎:在王室田猎时驱赶、围捕猎物,供贵族射猎。
  3. 皮毛供应:为宫廷提供貉、狐等动物的皮毛制作服饰。

二、社会身份与历史背景

  1. 奴隶阶层属性:貉隶属“罪隶”范畴,多为战俘或罪犯及其后代,无人身自由,世代为奴。
  2. 专业分工体现:其名称反映周代“以职为名”的制度,如“犬隶”掌犬、“闽隶”掌鸟,而“貉隶”专司貉狐类野兽。
  3. 文化符号意义:貉在先秦被视为珍兽,《礼记》载“貉”为“四夷之民”贡品,豢养貉隶彰显王室权威。

三、词源与演变

  1. 构词解析:“貉”指犬科动物貉子(古称“狸”);“隶”即奴隶,合称突显其职业属性。
  2. 语义消亡:随着苑囿制度衰落,该职消失。汉代后“貉隶”仅存于典籍,明清字书如《康熙字典》仅释为“养兽之官”,现代汉语中已无实际使用。

四、学术研究参考

现代研究指出,貉隶制度反映周代“以夷制夷”策略,可能由被征服的东北夷族(如貊人)充任,其职能隐含早期动物驯化与生态管理意识。


参考资料来源:

  1.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3. 《礼记·王制》(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康熙字典》(同文书局影印本)
  5. 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貉隶”这一词语在常规汉语词典及文史资料中均未收录,可能属于生僻组合、古汉语中的罕见用法,或存在书写误差。以下为分字解析:

  1. 貉(读音多为hé或mò)

    • 读作hé时,指一种犬科动物,形似狐狸,又称“狸”。
    • 读作mò时,通“貊”,指古代北方部族名称,或用作姓氏。
  2. 隶(lì)

    • 本义为“奴隶”,如《左传》中“舆臣隶”。
    • 引申为“附属”,如“隶属”;亦指汉字书体“隶书”。

推测可能性:

建议核实词语出处或提供更多语境,以便进一步考据。若为现代生造词,可能需结合使用场景重新定义。

别人正在浏览...

哀蝉曲拜读拜扫保邻蹦蹦儿车裁服岑崿琛寳村庄促死大门官道教耋老涤棉布短训班度木方领圆冠幡棨凤榻分红蚡缊过处鼓汰皓簳画帷回图获陇望蜀嘉奬江蓠骄妒介乘戒色寂历金阊井水不犯河水静秀今岁姬姒遽切立德立言林戈令甓祴论箸卖唱免官浓妆艳裹蓬雀棚舍遣词造意庆悦驲站散见十钱主簿泗涕肃慎之矢弹花弓天行填盈踢空晚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