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明 代高級官員所請蔭之子稱官生。《明史·選舉志一》:“ 明 初因前代任子之制,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廕一子以世其祿。後乃漸為限制,在京三品以上方得請蔭,謂之官生。”《古今小說·沉小霞相會出師表》:“﹝ 嚴嵩 ﹞為人,外裝曲謹,内實猜刻,讒害了大學士 夏言 ,自己代為首相,權尊勢重,朝野側目。兒子 嚴世蕃 ,由官生直做到工部侍郎。” 清 葉廷琯 《吹網錄·池北偶談舊本有不得已條》:“ 楊光先 字 長公 , 徽州 歙縣 人也,恩廕 新安衛 官生。”
(2). 清 代科舉制度,大臣子侄應鄉試者為官生,其卷為官卷。《清會典事例·禮部·貢舉》:“各省官生,文庸倖者,不堪屈指數。”
(3).指欽天監之天文生。《清史稿·時憲志一》:“﹝ 順治 元年六月﹞敕:舊法歲久自差,非官生推算之誤,新法既密合天行,監局宜學習勿怠玩。”
(4).昆劇腳色行當之一,扮演帝王、官吏一類社會地位較高的人物,與京劇的紗帽生性質相似。
“官生”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隨曆史時期和語境不同而變化。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指明代高級官員通過蔭庇制度為子嗣獲取的入仕資格。根據規定,在京三品以上官員可申請讓一子直接入國子監學習,稱為“官生”。例如嚴嵩之子嚴世蕃便是以官生身份入仕,後官至工部侍郎(參考《明史·選舉志》)。
清代科舉制度中,大臣子侄參加鄉試時被稱為“官生”,其試卷歸為“官卷”。這類考生有單獨錄取名額,以限制官員子弟擠占普通考生名額(《清會典事例·禮部·貢舉》記載)。
更多細節可參考《明史·選舉志》《清史稿·時憲志》等原始文獻。
拆分部首和筆畫:官(宀 + 午)生(生符 + 一)
官生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官”和“生”兩個字組成。
“官”是一個漢字部首,表示與官員相關的事物。它由“宀”(寶蓋)部和“午”(午字底)部構成。它的聲調是第一聲。
“生”是一個漢字部首,表示與生命、誕生相關的事物。它由“生符”(生字頭)部和“一”(橫)部構成。它的聲調是第一聲。
官生是由官方所生産、創立或培養的意思。它可以指代官方出品的東西,也可以指代由官方主導或監管的活動。它常常用來形容************的現象。
在繁體字中,官生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官生的寫法沒有明顯變化。
例句:
這本書是出版社官生的,質量應該有保證。
由于官生的限制,創新往往受到阻礙。
組詞:官方、生産、官僚、生活、生命等。
近義詞:官辦、官制、官方、官方化。
反義詞:民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