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駕轅。謂拉車。《戰國策·楚策四》:“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 太行 。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 宋 劉克莊 《水龍吟·徐仲晦方蒙仲各和餘去歲笛字韻為壽戲答二君》詞:“仰飛仙,猶龍無迹。與誰同去,挑包徐甲,負轅班特。” 陳三立 《次韻答義門題近稿》:“號壁螿蟲聊復爾,負轅牛馬待憐誰?”
“負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引申義及古文用例多角度解讀:
字面解釋
指“駕轅拉車”,即用牲畜牽引車轅前行()。例如《戰國策·楚策四》中描述老馬“負轅不能上”,形象展現拉車的吃力場景。
引申含義
比喻事情發展逆向或遭遇困境,如馬車無法前進,常用來形容命運逆轉或局勢不利()。例如宋詞“負轅班特”暗喻身處逆境仍需堅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文原句或不同語境的應用,可參考《戰國策》、宋代詩詞等文獻來源。
《負轅》是指指牛或馬拉車時,牲口背後的那一對車轅,負責推動車輛前進。
《負轅》的部首是貝字旁,它的筆畫數是10畫。
《負轅》是一個漢語詞彙,來自中國的農耕社會。 在古代,農民們常常利用牛或馬作為耕作工具,拉着車輛幫助農民完成農耕工作。牲口拉車時背後的車轅稱為《負轅》。
《負轅》的繁體字形為「負轅」。
在古代漢字中,「負」的寫法有時候會單獨用作形聲字,表示“承擔、接受”,意味着擔負責任。而「轅」在古代有一個不同的寫法,是由兩個部分「辚」和「車」組成。
1. 農民們給牛套上了«負轅»,開始了一天的耕作。
2. 負轅的兩頭牛看上去非常強壯,能夠輕松推動沉重的車輛。
3. 他一手拉着馬缰繩,一手牽着負轅,精神抖擻地前行。
組詞:"負擔"、"負重"、"擔負"、"負責"、"牛車"、"馬車"。
近義詞:"推車"、"拉車"、"拉拔"、"驅車"、"驅牛"。
反義詞:"牽引"、"駕馭"、"指引"、"引導"、"驅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