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待報的意思、待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待報的解釋

(1).等候批覆。《晉書·劉頌傳》:“時 蜀 新平,人饑土荒, 頌 表求振貸,不待報而行,由是除名。”《周書·長孫儉傳》:“ 儉 舊嘗詣闕奏事,時值大雪,遂立於雪中待報,自旦達暮,竟無惰容。”《新唐書·嚴郢傳》:“禦史臺請天下斷獄一切待報,唯殺6*人許償死,論徒者得悉徙邊。”

(2).特指州縣判決罪人死刑後,申報朝廷,等候批準處決。 元 孟漢卿 《魔合羅》第三折:“一個待報的犯婦,不知為甚麼?好是凄慘也呵!” 元 孫仲章 《勘頭巾》第二折:“大人, 張鼎 行至禀牆邊,見一個待報的囚人,稱冤叫屈。”《元史·刑法志一》:“自後繼體之君,惟刑之恤,凡郡國有疑獄,必遣官覆讞而從輕,死罪審録無冤者,亦必待報,然後加刑。”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待報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待報

在漢語詞典中,“待報”是由“待”與“報”組合而成的動詞性短語,其核心含義為等待答複或等待回報,常見于正式文書或書面語境。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字義分解

    • 本義為等候、期待(《說文解字》:待,竢也)。
    • 引申為需要處理或應對的狀态,如“待辦”“待命”。
    • 來源:《漢語大詞典》
    • 本義指答複、告知(《說文解字》:報,當罪人也)。
    • 引申為回應、回報,如“報告”“報恩”。
    •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

二、整體釋義

“待報”強調因需回應而處于等待狀态,具體分兩類:

  1. 等待上級/官方的批複

    • 例:古代公文中的“謹奏待報”,指呈遞文書後等候裁決(《中國曆代官制詞典》 。
    • 現代用法:行政審批中的“待報批文件”。
  2. 等待回報或結果

    • 例:“施恩待報”指給予幫助後期待對方回應(《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 。

三、近義詞辨析


四、經典用例

  1. 《漢書·賈誼傳》:“奏議待報,而政事日急。”

    ——臣子呈遞奏章後等待皇帝批複,體現行政流程中的“待報”。

  2. 《聊齋志異》:“恩深待報,雖死無憾。”

    ——受恩者等待報答的機會,凸顯道德層面的期待。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3. 《中國曆代官制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
  4.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語文出版社)

(注:因部分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出版社紙質權威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待報”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等候批複
    指等待上級或相關機構的回複或批準。例如古代官員在處理政務時,需将決策上報并等待結果。

    • 文獻用例:《晉書·劉頌傳》記載“不待報而行”,指未等批複便擅自行動。
  2. 特指死刑複核程式
    古代司法制度中,州縣判決死刑後需申報朝廷,待批準後方可執行。

    • 元代司法案例:元雜劇《魔合羅》提到“待報的女囚”,即等待處決批複的女犯人。

二、曆史背景與用法


三、相關例句

  1. 百姓有倒懸之急,如待報至,當委溝壑矣。(形容緊急事務需及時批複)
  2. 欲制夷患,必籌夷情,即便期待報仇,亦需先知實情。(引申為“等待結果”)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文獻、司法制度及文學作品的用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晉書》《元史》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阿枉白石道人暴暴别無長物不令支不識不知不宨殘茶剩飯操割槌鑿刍摩呆老漢黨歌黨魁動筆東災都抹封樁庫福建蜉蝣島高山仰之規諷鴻法圜流接腳夫井底銀瓶荊條兢戰掠考連犿謾藏馬牙菜鳴骹牛頭阿旁陪乘蓬科騎縫氣慨青首親友雀躍渠匽三箧神志鼠毫水玉儵魚嵩京所向無前滔滔不盡天公主貼律停版聽沉猥蒙為學五言古憸薄閑捷夏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