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末人的意思、末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末人的解釋

[德DerLetzteMensch]見于 尼采 所著《紮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序言,意指一種無希望、無創造、平庸畏葸、淺陋渺小的人。 魯迅 《準風月談·由聾而啞》:“他們要掩住青年的耳朵,使之由聾而啞,枯涸渺小,成為‘末人’。”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即使在孤獨中毫無‘末人’的希求溫暖之心,也不過蔑視一切權威,收縮而為虛無主義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末人"(mò ré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哲學與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源于德國哲學家弗裡德裡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哲學思想,并在現代漢語語境中被吸收和使用。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 指缺乏獨立思想、創造力與超越精神,滿足于平庸生活,追求安逸、舒適與趨同,畏懼挑戰與風險的人。
    • 與尼采提出的"超人"(Übermensch)概念相對立,代表着人類發展的停滞狀态或倒退傾向。
  2. 哲學内涵(尼采思想):

    • 平庸與滿足: "末人"最大的特點是滿足于現狀,追求"幸福"等同于追求"舒適"和"無害"。他們規避一切痛苦、沖突和不确定性,生活目标僅限于維持安全和滿足基本欲望。
    • 缺乏創造與超越: 他們喪失了追求偉大、創造價值、超越自我的動力和能力。想象力、冒險精神和個體獨特性被壓抑或消磨殆盡。
    • 趨同與順從: "末人"傾向于标準化和群體化,害怕與衆不同。他們遵循社會規範,依賴群體認同,缺乏獨立思考和個人意志。
    • 虛無主義的溫床: 尼采認為,"末人"的出現是虛無主義(認為生活無意義)的後果,同時他們的生活方式又會進一步加深虛無主義,因為他們放棄了賦予生命更高意義和價值的努力。
  3. 思想來源:

    • 該概念主要出自尼采的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在序言中,查拉圖斯特拉向群衆宣講"超人"的理想時,描述了"末人"作為反面形象:"'我們發現了幸福。'——末人說着,眨巴着眼睛。" 這形象地刻畫了其滿足于淺薄幸福的特性。
  4. 現代語境中的引申:

    • 在現代漢語使用中,"末人"常被用來批判或描述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物質主義、精神空虛、缺乏理想、隨波逐流、逃避責任等現象。它警示人們警惕在物質豐富中可能出現的靈魂萎縮和精神退化。
    • 有時也用于文化批評,指代那些在思想、藝術或精神層面缺乏深度和原創性,迎合大衆淺層需求的創作或行為。

引用參考來源:

  1. 《西方哲學詞典》 (相關條目:尼采、超人、末人) - 該詞典對尼采哲學核心概念有權威解釋。
  2.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序言部分 - 原著中對"末人"有直接描述和批判。
  3.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收錄"末人"詞條,注明其哲學來源) - 作為權威漢語工具書,确認了該詞在當代漢語中的使用和含義。
  4. 相關哲學研究論文/著作 (例如研究尼采哲學、現代性批判的學術文獻) - 深入探讨"末人"概念的哲學背景、演變及當代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末人”是一個具有哲學和文化雙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

一、尼采哲學中的“末人”

源自弗裡德裡希·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序言,德文原詞為“Der Letzte Mensch”。其核心特征包括:

  1. 無創造性:缺乏超越現狀的意志
  2. 平庸化生存:追求舒適安逸,畏懼風險挑戰
  3. 精神矮化:表現為淺薄、怯懦與自我滿足 尼采以此概念批判現代社會的病态人格,與“超人”(Übermensch)形成對立。

二、中文語境中的延伸

魯迅在雜文中借用該詞,形容被壓抑思想後的精神萎縮狀态。如《準風月談》指出某些勢力企圖使青年“枯涸渺小,成為‘末人’”,強調文化禁锢的危害。

三、古典語義的特殊解釋

《莊子·天運》相關解讀中(存争議),該詞被引申為“承受天命考驗者”,指代經曆極端困境之人。此釋義較少見于主流哲學讨論,更多體現漢語詞義的流變。

注意:

建議閱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序言(有多個中譯本)及魯迅相關雜文,可深入理解概念演變。

别人正在浏覽...

哀娛倍多貝塔粒子場私辰鬥持遲疵吝蕩然大學燈盡油幹電旗防護風塵之警伏辨幹草高狩臯朔骨笃讙山沍凍火牛陣戽水胡走遊飛碣文驚堂木摎蓼駿駮軍牍陋宇輪休率從氀毼庬洪慢帳孟嘗密蓬蓬披揀潛質啓錨嚷刮如意散名薩齊瑪善卷手力資歲賂瑣記通管瞳仁危構惟屏逶迱侮薄五筆字型計算機漢字輸入技術遐琛詳定官小軍衺惡心煩意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