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火牛襲擊敵軍的戰術。《七國春秋平話》卷中回目:“ 田單 火牛陣破 燕 兵。”參見“ 火牛 ”。
火牛陣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著名的戰術,其解釋如下:
火牛陣是戰國時期齊國将領田單發明的戰術,通過将牛尾綁上浸油葦草并點燃,使受驚的牛群沖擊敵軍陣營,配合士兵突襲以破敵。該戰術因在即墨之戰中大破燕軍而聞名(公元前279年)。
火牛陣現多比喻難以攻破的防線或艱巨任務,例如:“對手的防守如火牛陣般堅固”()。
史書記載火牛陣效果顯著,但後世嘗試(如國共内戰)顯示,受驚牛群可能失控反傷己方,故其真實性存疑。
《火牛陣》是一個漢語成語,意為“一種古代戰術陣法,形如牛角,布成帶狀,可用來圍剿敵人。”
《火牛陣》的部首有火(火字旁)和阝(邑字底部),總共有16個筆畫。
《火牛陣》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秦策》中,原文是“璧有忌之,以之千裡襲秦,秦是以為火牛陣。”在繁體字中,成語的寫法為「火牛陣」。
根據古代的漢字寫法,成語《火牛陣》的火字旁又分為三個部分,頂端代表“火”,中間代表“男子”,底部代表“臣子”;而阝部則是邑字的變形,表示“城邑”。整個成語通過組合這些部分,形成了“火牛陣”這個表達。
在古代戰争中,将軍經常使用火牛陣來迷惑敵人。
相關的組詞有:火炎、牛群、陣法。
與《火牛陣》意思相近的成語有:牛耳、兵臨城下、齊驅并進。
與《火牛陣》意思相反的成語有:鎮定自若、沿襲守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