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末人的意思、末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末人的解释

[德DerLetzteMensch]见于 尼采 所著《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言,意指一种无希望、无创造、平庸畏葸、浅陋渺小的人。 鲁迅 《准风月谈·由聋而哑》:“他们要掩住青年的耳朵,使之由聋而哑,枯涸渺小,成为‘末人’。”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即使在孤独中毫无‘末人’的希求温暖之心,也不过蔑视一切权威,收缩而为虚无主义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末人"(mò ré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哲学与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源于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哲学思想,并在现代汉语语境中被吸收和使用。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 指缺乏独立思想、创造力与超越精神,满足于平庸生活,追求安逸、舒适与趋同,畏惧挑战与风险的人。
    • 与尼采提出的"超人"(Übermensch)概念相对立,代表着人类发展的停滞状态或倒退倾向。
  2. 哲学内涵(尼采思想):

    • 平庸与满足: "末人"最大的特点是满足于现状,追求"幸福"等同于追求"舒适"和"无害"。他们规避一切痛苦、冲突和不确定性,生活目标仅限于维持安全和满足基本欲望。
    • 缺乏创造与超越: 他们丧失了追求伟大、创造价值、超越自我的动力和能力。想象力、冒险精神和个体独特性被压抑或消磨殆尽。
    • 趋同与顺从: "末人"倾向于标准化和群体化,害怕与众不同。他们遵循社会规范,依赖群体认同,缺乏独立思考和个人意志。
    • 虚无主义的温床: 尼采认为,"末人"的出现是虚无主义(认为生活无意义)的后果,同时他们的生活方式又会进一步加深虚无主义,因为他们放弃了赋予生命更高意义和价值的努力。
  3. 思想来源:

    • 该概念主要出自尼采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在序言中,查拉图斯特拉向群众宣讲"超人"的理想时,描述了"末人"作为反面形象:"'我们发现了幸福。'——末人说着,眨巴着眼睛。" 这形象地刻画了其满足于浅薄幸福的特性。
  4. 现代语境中的引申:

    • 在现代汉语使用中,"末人"常被用来批判或描述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物质主义、精神空虚、缺乏理想、随波逐流、逃避责任等现象。它警示人们警惕在物质丰富中可能出现的灵魂萎缩和精神退化。
    • 有时也用于文化批评,指代那些在思想、艺术或精神层面缺乏深度和原创性,迎合大众浅层需求的创作或行为。

引用参考来源:

  1. 《西方哲学词典》 (相关条目:尼采、超人、末人) - 该词典对尼采哲学核心概念有权威解释。
  2.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部分 - 原著中对"末人"有直接描述和批判。
  3.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收录"末人"词条,注明其哲学来源) - 作为权威汉语工具书,确认了该词在当代汉语中的使用和含义。
  4. 相关哲学研究论文/著作 (例如研究尼采哲学、现代性批判的学术文献) - 深入探讨"末人"概念的哲学背景、演变及当代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末人”是一个具有哲学和文化双重含义的词语,其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

一、尼采哲学中的“末人”

源自弗里德里希·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德文原词为“Der Letzte Mensch”。其核心特征包括:

  1. 无创造性:缺乏超越现状的意志
  2. 平庸化生存:追求舒适安逸,畏惧风险挑战
  3. 精神矮化:表现为浅薄、怯懦与自我满足 尼采以此概念批判现代社会的病态人格,与“超人”(Übermensch)形成对立。

二、中文语境中的延伸

鲁迅在杂文中借用该词,形容被压抑思想后的精神萎缩状态。如《准风月谈》指出某些势力企图使青年“枯涸渺小,成为‘末人’”,强调文化禁锢的危害。

三、古典语义的特殊解释

《庄子·天运》相关解读中(存争议),该词被引申为“承受天命考验者”,指代经历极端困境之人。此释义较少见于主流哲学讨论,更多体现汉语词义的流变。

注意:

建议阅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有多个中译本)及鲁迅相关杂文,可深入理解概念演变。

别人正在浏览...

宝子悲欢并头不以为奇藏身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抽噎打褙得所犊儿鹅研反诉反义词風掃伏寇改正告讼根鞁宫棊桂子飘香顾天酣赏含烟胡尝惑溺矫变角动量兢兢翼翼机庭蠲丁两截门鹂鹠冥録弭头摸桩内教坊潘郎鬓跘旋盘子喷香兽屏挡千妥万当青云学士羣丑戎钺桑雍陕洛市令石首枢曹书虫松宽送落搜逷岁夕头直上土泥维护校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