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從容自如貌。《文選·潘嶽<馬汧督诔>》:“牧人逶迱,自公退食。” 劉良 注:“逶迱,委曲自得貌。”迱,一本作“ 迤 ”。《詩·召南·羔羊》“委蛇委蛇” 唐 陸德明 釋文:“《韓詩》作逶迱,雲公正貌。” 宋 洪邁 《容齋五筆·委蛇字之變》:“三曰逶迱,《韓詩》釋上文雲:‘公正貌。’” 宋 朱熹 《送建陽陳丞伯厚還鄉》詩:“去步逶迱無愠色,此心惟有古人知。”
(2).徘徊不進貌。 郭沫若 《文藝論集·波斯詩人莪默伽亞谟》詩:“汝在生中無所用乎徙倚逶迱;讓汝一生成為事業與事業之連鎖。”
“逶迱”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wēi yǐ,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語境理解:
從容自得貌
指儀态從容、自然舒展的狀态。如《文選·潘嶽<馬汧督诔>》中“牧人逶迱,自公退食”,劉良注解為“委曲自得貌”。唐代《韓詩》則釋為“公正貌”,強調端莊大方的儀态。
徘徊不進貌
表示猶豫不前或緩慢行進的狀态。郭沫若在詩作中曾用“徙倚逶迱”形容人在事業中徘徊不前的狀态。
異體字關聯:
“逶迱”與“逶迤”為異體關系,後者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衺(斜)去之貌”,指曲折延伸的形态。如《詩經》中“委蛇委蛇”在《韓詩》版本中寫作“逶迱”。
語境差異:
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例如朱熹詩句“去步逶迱無愠色”體現從容不迫,而郭沫若的詩句則強調徘徊。
建議查閱《說文解字》《文選》等古籍原文,或參考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獲取更詳盡的釋義與例證。
《逶迱》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行走曲折,彎曲蜿蜒。形容路徑或動作迂回曲折,沒有直線。也可以形容思想或言談離奇曲折。
《逶迱》由“辶”和“迦”兩個部首組成。
部首“辶”表示“走”,是描繪移動、行進相關的意義。
部首“迦”表示行走迂回、轉折等含義。
《逶迱》共有12畫。
《逶迱》是内部相生的漢字,沒有具體的來源。它是現代漢字的一種變體。
在繁體字中,逶的形狀與逡相似,但它們的意思不同。迱在繁體中保持不變。
在古代,逶迱的寫法是略有不同的。逶的古字形為扌斜並,迱的古字形為辶又。
1. 山間小路逶迱曲折,讓人不禁迷失其中。
2. 這個複雜的問題的解決方案逶迱難辨。
逶迱的常見組詞:逶迱曲徑、逶迱蜿蜒、逶迱小徑、逶迱盤旋等。
近義詞:曲折、彎曲、蜿蜒。
反義詞:筆直、直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