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筆字型計算機漢字輸入技術是一種基于漢字字形特征的形碼輸入法,由王永民于1983年發明。以下從技術原理、構成要素和核心優勢三方面詳細解釋:
字形拆分邏輯
漢字由筆畫、字根、整字三個層次構成。通過拆分漢字為130個左右的字根(類似偏旁部首),再根據字根在鍵盤上的分布編碼輸入。例如“李”拆分為“木”和“子”。
五類筆畫分類
将漢字筆畫歸納為橫(含提)、豎(含左鈎)、撇、捺(含點)、折五類,分别對應數字代號1-5。這種分類方法覆蓋了所有漢字書寫變體。
字根體系
選取組字能力強、使用頻率高的125-130個字根作為輸入基礎,如“王”“土”“日”等,按起筆分為五類并映射到鍵盤的五個區域。
編碼規則
輸入效率高
重碼率低于1%,支持盲打,平均每個漢字僅需2.6次擊鍵。
跨方言通用性
完全依賴字形特征,不依賴讀音,適合方言區用戶和生僻字輸入。
字詞兼容設計
支持單字與詞組混合輸入,無需切換模式即可直接輸入高頻詞組。
該技術通過科學拆分漢字結構,将複雜字形轉化為鍵盤編碼,成為中文輸入領域的裡程碑式發明。如需更詳細編碼規則或字根表,可查閱道客巴巴等權威來源。
五筆字型計算機漢字輸入技術是一種常用的中文輸入法,它使用五種不同的筆畫形狀來輸入漢字。這種輸入法在計算機上被廣泛使用,使得用戶可以通過按鍵輸入相應的筆畫,然後從候選字庫中選擇合適的漢字。
拆分部首和筆畫:五筆字型計算機漢字輸入技術将漢字分為部首和筆畫兩部分進行輸入。部首是漢字的主要構成部分,可以通過拆分部首來找到正确的漢字;而筆畫是指每個漢字的橫豎撇捺,使用不同的筆畫可以輸入相關的漢字。
來源:五筆字型計算機漢字輸入技術最早由王永民在20世紀70年代發明,并在1979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這一技術在中國大陸被廣泛應用,成為最主流的中文輸入方式之一。
繁體:五筆字型計算機漢字輸入技術可以同時支持繁體字輸入,用戶可以根據需要選擇輸入簡體字還是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也有一套獨特的規則。以《康熙字典》為例,該字典收錄了多種古漢字的寫法和釋義,對于研究古代漢字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句:通過五筆字型計算機漢字輸入技術,用戶可以快速輸入漢字并進行文字處理、撰寫文檔,提高了辦公效率。
組詞:五筆字型計算機漢字輸入技術、輸入法、候選字庫、拆分、部首、筆畫、字庫
近義詞:五筆輸入法、五筆字
反義詞:拼音輸入法、手寫輸入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