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默而識之”是出自《論語·述而》的經典語句,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處與背景
原文為:“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通過這句話強調治學态度:将知識默默記于心,學習永不滿足,教導他人不知疲倦。
字詞解析
整體含義
指将所見所聞或所學知識默默記在心裡,強調内化吸收而非炫耀()。孔子以此倡導謙遜踏實的學習态度,與“學而不厭”共同構成儒家治學觀的核心。
用法與延伸
示例():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被廣泛用于教育領域,提醒師生專注知識的沉澱與傳承。
《默而識之》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心中默默思考,能夠領悟到其中的道理和意義。
《默而識之》的拆分部首為黒而言。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2畫。
《默而識之》這個成語來源于《莊子·養生主》,出自道家文化經典之一的《莊子》。它的繁體字為「默而識之」。
在古時候,「默而識之」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有些古籍中将「識」寫作「識」,而非現代的「識」。這是因為漢字的書寫形式在演變中會有一些變化。
他常常默而識之,不輕言放棄。
組詞:默不作聲、默守成規、默默無聞。
近義詞:默默思忖、默默思索。
反義詞:開誠布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