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議的意思、持議的詳細解釋
持議的解釋
猶持論。《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中尉 條侯 周亞夫 與 梁 相 山都侯 王恬開 見 釋之 持議平,乃結為親友。”《新唐書·李珏傳》:“三人者居中秉權,乃與 鄭覃 、 陳夷行 等更持議,一好惡,相影私,朋黨益熾矣。” 宋 葉適 《參議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銘》:“自 鄭景望 兄弟、 薛士隆 、 陳君舉 ,持議精立,號有芒鍔。”
詞語分解
- 持的解釋 持 í 拿着,握住:持筆。持槍。持牢(把穩)。 遵守不變:堅持。持久。持操(保持節操)。持之以恒。 主張,掌管:主持。持平。持國。持重。持之有故(立論有根據)。 對待,處理:持身(對待自己)。持盈。持
- 議的解釋 議 (議) ì 意見,言論:議論。提議。建議。 讨論,商量:商議。會議。協議。議案。議決。議價。 評論是非,多指責備:非議。恐招物議。 舊時文體的一種,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奏議。駁議。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持議”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 拼音:chí yì
- 核心意義:指堅持自己的意見或觀點,不輕易因外界影響而改變。
二、詳細解釋
-
詞源構成:
- “持”表示“持有、堅持”,“議”指“意見、觀點”,組合後強調對自身立場的堅守。
- 古代文獻中,“持議”與“持論”意義相近,均指提出并堅持某種主張(如《史記》《新唐書》中的用例)。
-
曆史用例:
-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提到周亞夫等人因張釋之“持議平”(觀點公正)而與其結交。
- 宋代葉適的墓志銘中,用“持議精立”形容人物觀點鮮明、邏輯嚴密。
三、使用場景
- 古代:多用于描述官員、學者在政見或學術讨論中的堅定立場。
- 現代:可泛用于強調個人在争議性問題上的主見,如“他持議反對這項政策”。
四、相關擴展
- 近義詞:持論、固執己見(需根據語境判斷褒貶)。
- 反義詞:隨波逐流、人雲亦雲。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及《史記》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持議》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持有不同的觀點或意見,并積極地表達出來。該詞可以拆分為“扌”和“議”,它們分别是持有物體的手的部首和表示意見的意符。根據筆畫順序,第一個部首“扌”有四畫,第二個意符“議”有十九畫。
詞語“持議”來源于漢語,是由“持”和“議”兩個字組合而成。其中,“持”意為抓住或支持,表示持有的意思;“議”則表示觀點和意見。因此,“持議”形容一個人積極地持有和表達自己的觀點。
關于繁體字方面,根據繁簡對應關系,“持議”的繁體字為「持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尚未有現代标準字形的規定。不過,可以參考《康熙字典》中的記錄。根據該部字典,《持議》的古代寫法類似于“持議”。
以下是一些例句,用來展示如何使用詞語“持議”:
1. 我們要鼓勵學生多持議,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2. 在這個團隊中,人人都有權利持議并為自己的觀點辯護。
3. 我們應該尊重并接納别人持有的不同議見。
與“持議”相關的組詞有:“持久”、“持續”、“持守”等。這些詞語都與“持”有關,表示持續、堅持或保持某種狀态。
近義詞可以是:“持有”、“堅持”、“主張”,它們都指代持有某種意見或觀點,并将其表達出來。
反義詞可以是:“沉默”、“屈從”、“順從”,這些詞語與“持議”相反,表示不表達觀點或屈服于他人觀點。
希望以上回答能滿足你的要求!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