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默而识之”是出自《论语·述而》的经典语句,以下是详细解释:
出处与背景
原文为:“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通过这句话强调治学态度:将知识默默记于心,学习永不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字词解析
整体含义
指将所见所闻或所学知识默默记在心里,强调内化吸收而非炫耀()。孔子以此倡导谦逊踏实的学习态度,与“学而不厌”共同构成儒家治学观的核心。
用法与延伸
示例():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广泛用于教育领域,提醒师生专注知识的沉淀与传承。
《默而识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在心中默默思考,能够领悟到其中的道理和意义。
《默而识之》的拆分部首为黒而言。拆分后的笔画数为12画。
《默而识之》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养生主》,出自道家文化经典之一的《庄子》。它的繁体字为「默而識之」。
在古时候,「默而识之」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有些古籍中将「識」写作「識」,而非现代的「识」。这是因为汉字的书写形式在演变中会有一些变化。
他常常默而识之,不轻言放弃。
组词:默不作声、默守成规、默默无闻。
近义词:默默思忖、默默思索。
反义词:开诚布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