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與人類相對而言的動物界。《左傳·僖公四年》“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晉 杜預 注:“牛馬風逸,蓋末界之微事。”
“末界”是一個具有多重解釋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整理:
動物界代稱
多數詞典(如、、)将“末界”解釋為“與人類相對而言的動物界”,源自《左傳·僖公四年》中“風馬牛不相及”的晉代杜預注:“牛馬風逸,蓋末界之微事。”此處“末界”指動物界與人類的界限。
極限或終點
部分文獻(如、)擴展其含義,形容事物達到無法突破的極限狀态。例如形容人的努力已至終極,或問題無法解決,如《莊子·外物》中修煉至長生不老卻無法突破的寓言。
《漢語大詞典》的釋義曾引發讨論。有學者()指出,杜預注中的“末界”更接近“邊境”而非動物界,應結合《東園叢說》等文獻重新考據,認為原釋義存在偏差。
該詞體現了古漢語中“界”的多元性,既指物理邊界(如動物與人類),也指抽象極限。學術争議則提示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其内涵。
建議在正式使用時參考權威詞典并标注出處,避免歧義。
末界一詞是指世界或領域的末尾或邊界,表示極限,盡頭,結束的地方。
末界的部首是木,共有5個筆畫。
末界一詞來源于古漢語,其中“末”意為結束,盡頭,“界”意為邊界,界限,因此末界指的是事物永遠停止的地方。
末界的繁體字為「末界」,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末界的寫法并不出現太大的改變,仍然是由「末界」兩個字組成。
1. 在地圖上,這個島嶼是這個國家的末界。
2. 時間過去,我們終将到達那個旅程的末界。
3. 這個夢境就像一個沒有盡頭的末界。
末路、界限、邊界、盡界
最後、終點、結束、極限
起點、開端、開始、起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