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箕山之節的意思、箕山之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箕山之節的解釋

《呂氏春秋·求人》:“昔 堯 朝 許由 於沛澤之中,曰:‘……請屬天下於夫子。’ 許由 辭曰:‘為天下之不治與?而既已治矣。自為與?啁噍巢於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於河,不過滿腹。歸已君乎!惡用天下?’遂之 箕山 之下, 潁水 之陽,耕而食,終身無經天下之色。”後因“箕山之節”謂隱居不仕的節操。《漢書·鮑宣傳》:“ 堯 舜 在上,下有 巢 由 ,今明主方隆 唐 虞 之德,小臣欲守 箕山 之節也。”亦作“ 箕山之操 ”、“ 箕山之志 ”。《後漢書·趙岐傳》:“大丈夫生世,遯無 箕山 之操,仕無 伊 呂 之勳,天不我與,復何言哉!” 三國 魏 曹丕 《與吳質書》:“ 偉長 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 箕山 之志,可謂彬彬君子者矣。”《晉書·向秀傳》:“ 文帝 問曰:‘聞有 箕山 之志,何以在此?’ 秀 曰:‘以為 巢 許 狷介之士,未達 堯 心,豈足多慕。’帝甚悅。”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箕山之節”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歸隱以保全節操,特指在亂世中拒絕出仕、堅守高尚品德的行為。該詞常用來稱譽淡泊名利、不慕榮華的隱士精神,與“箕山之志”“箕山之操”為同義詞。


二、典故出處

  1. 核心故事
    傳說堯帝曾欲将天下讓給隱士許由,許由拒絕并隱居箕山(今河南境内),在颍水之畔耕作終老,表現出“終身無經天下之色”的超然态度。

  2. 文獻記載
    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求人》,後《漢書·鮑宣傳》等史書沿用此典,如西漢薛方拒絕王莽征召時,便以“箕山之節”自喻。


三、用法與延伸


四、示例與關聯詞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箕山之節”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精神獨立與道德操守的推崇,其核心始終圍繞“隱逸守節”展開。

網絡擴展解釋二

《箕山之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以箕山的節操為榜樣,形容一個人十分正直、堅守原則、不苟且偷安。具體解釋如下: 1. 拆分部首和筆畫:《箕山之節》的拆分部首是“⽴”和“⽽”,總共有12個筆畫。 2. 來源:《箕山之節》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故事中有一位名叫箕山的人,他在官場中一直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和堅定的原則,不為權力和私利所動搖。因此,人們以他為楷模,形成了這個成語來形容正直守節的人。 3. 繁體:《箕山之節》的繁體寫法為「箕山之節」。 4. 古時候漢字寫法:由于漢字的演變,古代人們書寫《箕山之節》時使用了與現代相比稍有不同的字形。然而,最早的《箕山之節》的古漢字寫法并沒有确切的記載,我們隻能根據曆代文獻和古代史書中的記載,推測其可能的古漢字寫法。 5. 例句:他一直秉持着《箕山之節》,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都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6. 組詞:守節、榜樣、堅守、正直、品德。 7. 近義詞:節操、正直、廉正、規矩。 8. 反義詞:無節、無原則、無原則、輕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