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惑愚昧。《書·梓材》“王惟德用,和懌先後迷民” 孔 傳:“今王惟用德和悅先後天下迷愚之民。”
“迷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迷愚”指迷惑愚昧的狀态,形容人因認知不清或缺乏智慧而陷入蒙昧。拼音為mí yú,注音符號為ㄇㄧˊ ㄩˊ。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梓材》的注釋文獻。孔穎達在解釋原文“王惟德用,和懌先後迷民”時提到:“今王惟用德和悅先後天下迷愚之民”,表明古代将“迷愚”用于描述需要教化引導的群體。
二字組合後,強調因認知偏差或思維局限導緻的蒙昧狀态。
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政治教化語境,如《尚書》注釋中體現統治者以德政引導迷愚之民。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言解析或特定文學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如“大智如愚”)或詩句中的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迷愚是指迷失或誤入愚昧、迷茫的狀态,指人思想、認識上的錯誤或困惑。
迷愚的拆分部首分别為辶和心,拆分後的筆畫分别為7畫和13畫。
迷愚的來源于古代漢字演變而來,其本義為瞳孔發亮,引申為思想明亮,後來又引申為思想迷失、愚昧無知。
迷愚的繁體字為迷惑。
古時候迷愚的寫法有迷困之義,以辶為部首代表行走迷茫,以爲為聲旁代表困惑。
1. 他迷愚地相信了那個不靠譜的傳言。
2. 隻有通過不斷學習,才能擺脫迷愚的境地。
1. 迷惑:指使人迷失、困惑而不知所措。
2. 迷茫:指無法辨别方向或理不清頭緒的困惑狀态。
迷惑、糊塗、糊塗、困惑
明智、明亮、聰明、睿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