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纂的意思、都纂的詳細解釋
都纂的解釋
總編。《舊唐書·憲宗紀上》:“史官 李吉甫 撰《元和國計簿》,總計天下方鎮凡四十八,管州府二百九十五,縣一千四百五十三,戶二百四十四萬二百五十四…… 吉甫 都纂其事,成書十卷。”
詞語分解
- 都的解釋 都 ū 大都市:都市。都會。通都大邑。 一國的最高行政機關所在的地方,京城:首都。國都。京都。建都。 美好:“雍容閑雅,甚都”。都麗。都雅。 總:都為一集。 居:“都卿相之位”。 古代稱頭目、首領。
- 纂的解釋 纂 ǎ 搜集材料編書:纂修(.編纂,亦指做這方面工作的人;.繼承并加強修養、治理)。纂繡(編織和刺繡)。纂輯。編纂。 古代指紅色或彩色絲帶。 婦女梳在頭後邊的發髻:纂兒。 古同“缵”,繼承。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都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來源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
總編/彙總編纂
該詞的核心含義指“總編”或“彙總編纂”,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舊唐書·憲宗紀上》記載,史官李吉甫撰《元和國計簿》時,“吉甫都纂其事,成書十卷”,即李吉甫負責彙總編纂事務,最終完成十卷著作。
-
現代白話詞彙
屬于現代漢語中較常見的詞彙,古代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描述統籌整理的工作場景。
二、其他解釋争議
部分來源(如)将其視為成語,解釋為“不同人才共同協作完成任務”,并拆分“都”為統治者、“纂”為編纂,強調團隊合作。然而,這一說法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可能與原意存在偏差。
三、用法與示例
- 動詞用法:指對資料或事務的彙總整理,如:“都纂其事”即負責編纂彙總。
- 名詞用法:可代指總編者的角色,如:“史官擔任都纂”。
注:拼音标注為dōu zuǎn(非“dū zuǎn”),需注意聲調區别。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舊唐書》原文或《說文解字》相關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都纂》是一個古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集合、編纂。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阝”和“纟”。其中,“阝”是表示城邑的意思,而“纟”則表示紗線。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用來形容人們将各種資料、事物集合起來進行編纂的過程。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語的寫法為「都纂」。繁體字通常保留了漢字古代的原貌,所以可以更好地展現漢字的曆史變遷。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稍微有些不同。例如,古代的漢字沒有規定的筆畫數目,而是依據個人寫字風格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此外,古代漢字的形狀也較為獨特,具有更多的曲線和變化。
有關《都纂》這個詞語的例句可以是:“這本書是經過多位專家精心都纂而成的。”在這個例句中,詞語“都纂”表達了這本書是由多位專家集合各種資料進行編纂而成的意思。
除了《都纂》之外,還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都市纂編”表示都市資料的編纂,“全纂目錄”表示所有目錄的集合。
近義詞方面,與《都纂》相關的詞語有“輯錄”、“編纂”等,它們都具有集合、整理信息的意思。
反義詞方面,與《都纂》相對的詞語可能是“散失”或“分散”,這兩個詞語表示信息散落或分散的意思。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