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澤的意思、遼澤的詳細解釋
遼澤的解釋
泛指 遼 東沼澤地區。《舊唐書·閻立德傳》:“十八年,從征 高麗 ,及師旅至 遼 澤,東西二百餘裡泥淖,人馬不通。”《舊五代史·外國傳一·契丹》:“ 契丹 者,古 匈奴 之種也,代居 遼 澤之中。”《遼史·地理志一》:“ 遼國 其先曰 契丹 ,本 鮮卑 之地,居 遼 澤中。”
詞語分解
- 遼的解釋 遼 (遼) á 遠:遼遠。遼闊。 中國朝代名:遼代。 中國遼甯省的簡稱。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澤的解釋 澤 (澤) é 水積聚的地方:大澤。湖澤。潤澤(潮濕)。沼澤。 金屬或其他物體發出的光亮:光澤。色澤。 恩惠:恩澤。澤及枯骨(施惠于死人)。 洗濯。 汗衣,内衣。 澤 (澤) ì 古同“釋”,解散。
專業解析
"遼澤"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和典籍記載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 "遼":本義指遙遠、廣闊,引申為地域遼闊之意(《說文解字》:"遼,遠也")。
- "澤":指水草茂密的沼澤地帶(《釋名》:"下而有水曰澤")。
二、典籍釋義
"遼澤"合稱特指古代遼河流域的大片沼澤濕地,具有明确的曆史地理指向:
- 《漢語大詞典》 釋為:"大澤。特指 遼 東大片沼澤地" 。
- 《資治通鑒》 載唐太宗征高句麗時"車駕至遼澤,泥淖二百餘裡",描述其地貌特征(胡三省注:"遼澤即遼東沼澤地")。
- 《金史·地理志》 記載遼澤範圍:"沈州樂郊縣有遼澤"(今沈陽周邊),印證其具體地理位置 。
三、曆史地理背景
遼澤作為自然屏障曾影響軍事行動與交通:
- 唐代視為險阻,行軍需"布土作橋"(《新唐書》)。
- 金元時期逐漸開發,明代文獻中已少見相關記載,反映濕地退化過程(《遼東志》)。
四、現代引申
今可引申形容廣闊而荒蕪的沼澤地貌,但需結合語境使用,如:"昔日的遼澤,如今已成沃野"。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 司馬光. 《資治通鑒·唐紀》[M]. 中華書局點校本.
- 脫脫等. 《金史·卷二十四·地理志》[M]. 中華書局點校本.
- 畢恭等. 《遼東志·卷一·地理》[M]. 遼海出版社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遼澤”是一個具有曆史地理和文學雙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遼澤(拼音:liáo zé)指遼東地區的沼澤地帶,是古代文獻中對遼東(今遼甯東部及周邊)濕地、泥淖區域的統稱。這一區域因地勢低窪、水系密布,形成大範圍沼澤,曾對軍事行動和交通造成阻礙。
二、曆史文獻中的記載
- 地理特征
據《舊唐書》記載,唐軍征高麗時途經遼澤,“東西二百餘裡泥淖,人馬不通”,可見其地形複雜、通行困難。
- 民族活動區域
《遼史》提到契丹族“居遼澤中”,表明此處是契丹等北方民族的重要聚居地。
三、文學引申義(成語用法)
在部分現代詞典中,“遼澤”被引申為“豐富、廣泛的資源或財富”,由“遼”(廣大)和“澤”(水源、恩惠)組合而成,用于形容資源豐饒的場景。但此用法較少見于傳統文獻,需結合語境區分。
四、總結
- 地理概念:遼東沼澤區,曆史上以泥濘難行著稱。
- 引申含義:現代語境中可象征資源豐沛(需謹慎使用,避免混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舊唐書》《遼史》等原始文獻,或查閱權威曆史地理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畝傍說鮑孤雁鞭笞鸾鳳膘肥賓阼朝霭陳婆婆矬人搗亂登鋒陷陣钿金東高止山脈凡毛馥馥幅塞工地豪俠橫笛化紙堅信郊歧椒丘截刻潔清解日介峙金璇九霄雲外具白口授心傳柳綠桃紅貓食毛族煤柱宓穆某舍年盡歲除鵬鵾撲簌簌痊和取正冗筆襦褏山檻晱豔侍中貂衰野水渚苔衣停付頽阤途水外圍無腸可斷響拓弦朔曉角西沉細大不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