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emonstrate wholeheartness]∶表明誠心,獻出誠心
敢不盡力輸誠。——《三國演義》
(2) [capitulate;surrender]∶投降
(1).獻納誠心。《三國志·蜀志·劉備傳》:“盡力輸誠,奬厲六師,率齊羣義,應天順時,撲讨兇逆,以寧社稷,以報萬分。” 宋 範成大 《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筳篿巫志怪,香火婢輸誠。”
(2).歸順;降服。《魏書·袁翻傳》:“故能使 淮 海輸誠, 華陽 即序,連城請面,比屋歸仁。” 清 林則徐 《會奏穿鼻尖沙嘴疊次轟擊夷船情形折》:“如果該夷等畏罪輸誠,不妨先威後德。” 郭孝成 《浙江光複記》:“衛隊及巡警消防,見勢已烈,均袖綴白布,以表輸誠。”
“輸誠”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ū chéng,其含義根據語境可分為兩類:
獻出誠心
指主動表達誠意或忠誠。例如《三國演義》中的“敢不盡力輸誠”,強調盡心盡力地展現誠意。
這一含義常見于古代文獻,如宋代範成大詩句“香火婢輸誠”,表示以行動表明誠心。
投降、歸順
多用于軍事或政治場景,指向敵方或強者表示屈服。例如清代林則徐提及“夷等畏罪輸誠”,即指敵方投降;近代郭孝成記載“衛隊袖綴白布以表輸誠”,也是歸順之意。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例如在描述人際交往時多為“表誠心”,在軍事曆史中則偏向“投降”。
《輸誠》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指的是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感情,毫不保留地将内心的想法或情感傳達給他人。
詞語《輸誠》的首字的部首是“車”(chē),末字的部首是“讠”(yán)。其中,“車”表示與車輛、交通相關的事物,“讠”表示與言語、言論相關的事物。
《輸誠》的首字筆畫為6畫,末字筆畫為7畫。
《輸誠》這個詞源于《論語》,其中有一句經典的話:“誠者,天之道也。”這句話表明了《輸誠》的重要性,即真誠對待他人、坦誠相待是符合天道的。
《輸誠》的繁體字是「輸誠」。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詞語《輸誠》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首字的寫法為“輸”,其中的“車”部在上方,下方是“俞”部,“讠”部在右邊。末字的寫法為“誠”,由“言”部在左邊,右邊是“成”部。
1. 他在辯論中輸誠以待,毫不掩飾自己的想法。
2. 領導希望員工能夠輸誠相告,提出寶貴的意見。
誠實、誠心、真誠、信誠、誠懇
誠實、真誠、坦誠、真心
虛假、虛僞、假意、僞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