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輸誠的意思、輸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輸誠的解釋

(1) [demonstrate wholeheartness]∶表明誠心,獻出誠心

敢不盡力輸誠。——《三國演義》

(2) [capitulate;surrender]∶投降

詳細解釋

(1).獻納誠心。《三國志·蜀志·劉備傳》:“盡力輸誠,奬厲六師,率齊羣義,應天順時,撲讨兇逆,以寧社稷,以報萬分。” 宋 範成大 《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筳篿巫志怪,香火婢輸誠。”

(2).歸順;降服。《魏書·袁翻傳》:“故能使 淮 海輸誠, 華陽 即序,連城請面,比屋歸仁。” 清 林則徐 《會奏穿鼻尖沙嘴疊次轟擊夷船情形折》:“如果該夷等畏罪輸誠,不妨先威後德。” 郭孝成 《浙江光複記》:“衛隊及巡警消防,見勢已烈,均袖綴白布,以表輸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輸誠"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厚重感的動詞性短語,其核心語義由"輸"(輸送、表達)與"誠"(誠意、忠誠)構成複合結構。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馬援傳》"輸誠自歸"的記載,本義指向他人或上級表達真誠心意,後逐漸發展出雙重語義維度:

一、主動示誠的積極含義 指通過具體行動向對方表明誠意,如《資治通鑒》記載唐代将領"輸誠效順"的行為。這種用法常見于古代外交文書中,如宋代使臣向遼國"輸誠納款"的政治表述。

二、被迫降服的消極含義 在特定語境中衍生出歸順臣服之意,如明清文獻中"海寇輸誠受撫"的記載,此時詞義已包含權力關系中的被動妥協。這種語義演變折射出古代等級制度下誠意表達與權力服從的共生關系。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保留古典韻味,常見于學術論著中對曆史事件的描述,如研究明清邊疆政策的論文中"土司輸誠内附"的專業表述。其構詞法體現漢語"動賓結構表抽象行為"的造詞特點,與"效忠""納谏"等詞構成同構詞群。

網絡擴展解釋

“輸誠”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ū chéng,其含義根據語境可分為兩類:

一、基本釋義

  1. 獻出誠心
    指主動表達誠意或忠誠。例如《三國演義》中的“敢不盡力輸誠”,強調盡心盡力地展現誠意。
    這一含義常見于古代文獻,如宋代範成大詩句“香火婢輸誠”,表示以行動表明誠心。

  2. 投降、歸順
    多用于軍事或政治場景,指向敵方或強者表示屈服。例如清代林則徐提及“夷等畏罪輸誠”,即指敵方投降;近代郭孝成記載“衛隊袖綴白布以表輸誠”,也是歸順之意。


二、用法與示例


三、權威來源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例如在描述人際交往時多為“表誠心”,在軍事曆史中則偏向“投降”。

别人正在浏覽...

艾色跋滞貶秩不辟斧钺吃白墨飯遲疑觀望村聚疊雪鬥炒逗延敦請繁弱富安腐肉瑰博國政豪霸滉蕩虎不食兒禍為福先僵死将作少府交厚激醒捐忘軍鞞抗木潰瀾裡陌龍蛇難弟腦後插筆凝露骢坯模跷生生青鬼青陽腔起膩穹宇耆婆全球環境監測系統喪鐘屍盟氏譜束刍束紒四鉢唐家貪強田翁通意亡實畏懷壝埒無拘無束霞牕相忍為國閑僻小親親席地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