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裡長。《梁書·安成康王秀傳》:“及至州,聞前刺史取徵士 陶潛 曾孫為裡司。 秀 歎曰:‘ 陶潛 之德,豈可不及後世!’即日辟為西曹。”《南史·陳紀上·武帝》:“﹝ 陳霸先 ﹞初仕鄉為裡司。” 于省吾 《雙劍誃諸子新證·管子二》“擇其賢民使為裡君”:“是可證裡君職務之崇要,決非管五十家之裡司也。”參見“ 裡長 ”。
“裡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裡司”指“裡長”,是古代基層行政單位“裡”的負責人,負責管理戶籍、賦稅等事務。這一職位在《梁書》《南史》等史書中均有記載,如《南史·陳紀上·武帝》提到陳霸先“初仕鄉為裡司”,即其最初官職為裡長。
宋代詩詞中“裡司”多用于文學化表達,如範成大詩句“阆風苑裡司花女”,借指掌管事務者;楊萬裡詩中“句裡司勳别有春”則是一種比喻用法。
該詞現代已不常用,主要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部分方言可能保留類似稱呼,但無明确依據。
“裡司”是古代基層官職,職能類似裡長,多見于史書及文學作品。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梁書》《南史》等原始文獻。
《裡司》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義為“距離遠”,通常用于形容兩個地點之間的距離較遠。
《裡司》的部首是“禾”(he),并且它的總筆畫數為11。
《裡司》是一個較為古老的漢字,起源于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裏司」。
在古時候,漢字《裡司》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變化。例如,在篆書時期,它的形态可能為「裏」和「司」的組合。這種寫法通常相對于現代漢字來說比較簡練和古樸。
1. 這兩個城市相距有很遠的《裡司》。
2. 我們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因為旅程的《裡司》不短。
3. 在這個小島上,你可以遠離喧嚣,享受甯靜的《裡司》。
無法組成其他詞語。
遠離、遙遠
近、近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