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民功。 清 侯方域 《豫省試策三》:“陟明之典,勸民庸也,則一歲而三遷未為過也。”參見“ 民功 ”。
“民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解釋可綜合如下:
“民庸”在古漢語中主要解釋為“民功”,即指百姓的勞績或農事成果。例如:
詞源構成:
現代可能的誤解: 部分資料(如)提到“民庸”作為成語時,被解釋為“人民普通平凡、缺乏才智和雄心壯志”。但需注意,這一解釋可能與古漢語原意存在差異,或屬于現代引申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辨析。
建議在古籍閱讀中遇到該詞時,優先以“民功”為基準理解,并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涉及其他引申義。
《民庸》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指普通百姓的庸俗、平凡。形容一個人思想淺薄,見識不高,缺乏遠見和創造力。
《民庸》可以拆分為“氏”和“廣”。其中,氏是“氏族”的意思,廣是“廣場”的意思。民庸共有8個筆畫。
《民庸》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齊物論》中:“庸者,民之所庸也。”這句話意思是:普通的百姓就是那些被庸俗常見的事物所束縛的人。後來,民庸成為了一個詞語,用來形容平庸、普通的人。
《民庸》的繁體字為「民庸」。
在古代,對《民庸》這個詞的寫法有所變化。《康熙字典》中将其寫作「慜庸」,表示平凡、庸俗的人的意思。
1. 他隻是個民庸之人,缺乏創造力和遠見。
2. 這個民庸的觀點毫無價值和獨特性。
1. 民衆、民主、民謠、庸人、庸才、庸俗
庸常、平凡、普通、平庸、庸碌
非凡、出衆、卓越、傑出、不平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