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rate;sea rover] 出沒在公海上的強盜
在海上或海岸劫掠財物進行非法暴力活動的人。《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濟師 洪河 ,拓定四州, 袁譚 、 高幹 ,鹹梟其首,海盜奔迸, 黑山 順軌。” 清 王韬 《甕牗馀談·記李少卿事》:“ 林 為海盜,以他案被獲。”
海盜(Pirate)指在海上或沿海通過暴力手段搶劫船隻、掠奪財物的強盜群體。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曆史
海盜是伴隨航海活動出現的古老犯罪職業,最早記載可追溯至公元前1350年。曆史上著名的海盜包括北歐維京人、地中海腓尼基人,而16-18世紀的加勒比海盜因規模和影響力尤為突出。
2. 活動特點
3. 法律與制裁
18世紀起,國際法明确将海盜定義為“海上歹徒”,允許任何國家對其采取武力打擊。現代海盜行為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法規約束,被列為全球性犯罪。
4. 文化形象
海盜因神秘色彩成為流行文化符號,如《加勒比海盜》系列電影、《海盜王》漫畫等作品塑造了浪漫化形象。但現實中,海盜劫掠的物品多為食物、藥品等實用物資,而非影視中常見的寶藏。
5. 詞源與術語
英文“Pirate”源于希臘語“πειρατηζ”,原指海上暴力搶劫者;而“Corsair”特指地中海地區的穆斯林海盜。中文“海盜”一詞最早見于《三國志》,描述海上劫掠行為。
海盜一詞指的是在海上進行搶劫、掠奪或者進行非法活動的人。它的拆分部首是「氵」和「貝」,部首「氵」表示與水有關,而部首「貝」表示財富、寶藏。
海盜一詞的筆畫數為13畫。它的部首「氵」有2畫、「貝」有11畫。
《海盜》一詞來源于英語單詞「pirate」,最早出現在16世紀末期的漢語詞彙中。源于希臘語「πειρατής」,原意為「掠奪者」。
繁體漢字中,「海盜」一詞通常書寫為「海盜」。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海盜」的寫法與現代相似,拆分部首和筆畫數保持一緻。
1. 海盜們在黑夜裡悄悄接近船隻,準備實施劫持行動。
2. 我們看到了一幅畫,畫中描繪的是海盜們在島嶼上埋藏寶藏的場景。
1. 海盜船 2. 海盜灣 3. 海盜行動 4. 海盜頭目 5. 海盜社會
1. 強盜 2. 掠奪者 3. 劫匪 4. 入寇者
1. 商船 2. 正直者 3. 航海士 4. 警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