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民功。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三》:“陟明之典,劝民庸也,则一岁而三迁未为过也。”参见“ 民功 ”。
“民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解释可综合如下:
“民庸”在古汉语中主要解释为“民功”,即指百姓的劳绩或农事成果。例如:
词源构成:
现代可能的误解: 部分资料(如)提到“民庸”作为成语时,被解释为“人民普通平凡、缺乏才智和雄心壮志”。但需注意,这一解释可能与古汉语原意存在差异,或属于现代引申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辨析。
建议在古籍阅读中遇到该词时,优先以“民功”为基准理解,并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涉及其他引申义。
《民庸》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指普通百姓的庸俗、平凡。形容一个人思想浅薄,见识不高,缺乏远见和创造力。
《民庸》可以拆分为“氏”和“广”。其中,氏是“氏族”的意思,广是“广场”的意思。民庸共有8个笔画。
《民庸》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中:“庸者,民之所庸也。”这句话意思是:普通的百姓就是那些被庸俗常见的事物所束缚的人。后来,民庸成为了一个词语,用来形容平庸、普通的人。
《民庸》的繁体字为「民庸」。
在古代,对《民庸》这个词的写法有所变化。《康熙字典》中将其写作「慜庸」,表示平凡、庸俗的人的意思。
1. 他只是个民庸之人,缺乏创造力和远见。
2. 这个民庸的观点毫无价值和独特性。
1. 民众、民主、民谣、庸人、庸才、庸俗
庸常、平凡、普通、平庸、庸碌
非凡、出众、卓越、杰出、不平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