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礦物名。即雄黃。橘黃色,有光澤。可入藥,能解毒;亦用以制造顔料、玻璃、農藥等。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石二·雄黃》﹝釋名﹞引 蘇恭 曰:“出 石門 者名石黃,亦是雄黃。” 清 李漁 《閑情偶寄·居室·聯匾》:“蕉葉題詩,韻事也。始書聯句,并畫筋紋。蕉色宜緑,筋色宜黑,字則宜填石黃,始覺陸離可愛,他色皆不稱也。”《紅樓夢》第四二回:“南赭四兩,石黃四兩。”
“石黃”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語境區分:
基本屬性
石黃即雄黃,化學成分為$text{As}_2text{S}_3$,屬單斜晶系硫化物礦物。其外觀呈橘黃色,有金屬光澤,摩氏硬度1.5-2,密度約3.49 g/cm³,解理完全。
用途
文獻記載
明代《本草綱目》提到“出石門者名石黃”,表明其産地與名稱關聯。
在特定語境中,“石黃”比喻物體因年代久遠而陳舊,如“石頭變黃”。此用法多見于文學修辭,強調時間痕迹。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礦物特性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案例,可參考《本草綱目》或地質學資料。
《石黃》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是“石”和“黃”,部首分别為“石”和“黃”。
“石”的拼音是“shi”,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表示一種硬質的礦物物質。它的部首是“石”,部首字義為“石頭”。它的筆畫數是“7”。
“黃”的拼音是“huang”,也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表示顔色,它是介于紅和綠之間的顔色。它的部首是“黃”,部首字義為“黃色”。它的筆畫數是“12”。
《石黃》這個詞來源于漢語,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一個漢字詞,沒有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關于《石黃》這個詞的古代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整體上它的字形并沒有太大變化。
1. 這座建築的外牆顔色是石黃色的,賦予了整個建築一種堅實和莊重的感覺。
2. 在這個礦區,石黃的礦石十分豐富,被人們廣泛開采和使用。
3. 這幅畫采用了石黃色作為主調,整體給人一種甯靜而溫暖的感覺。
組詞:石頭、黃昏、石家莊。
近義詞:土黃、赭黃、土色。
反義詞:紅色、綠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