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超脫生死、滅絕煩惱的境界。《壇經·般若品》:“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2).猶佛。 南朝 梁 沉約 《佛知不異衆生知義》:“凡夫之與佛地,立善知惡,未始不同也。” 南朝 梁 沉約 《佛知不異衆生知義》:“但佛地所知者,得善之正路;凡夫所知者,失善之邪路。”
(3).指寺院。 唐 張祜 《題真娘墓》詩:“佛地葬羅衣,孤魂此是歸。”《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底下幾句道:‘他殺6*人污佛地,我仗劍下雲端,鏟惡除奸。’這幾句分明説他路見不平,替民除害……把這起子和尚屠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佛地漢語 快速查詢。
“佛地”一詞在佛教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詳細解釋:
超脫生死、滅絕煩惱的境界
指修行者通過覺悟自性達到的解脫狀态。如《壇經·般若品》提到:“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強調通過内在覺知可直達佛的境地。
代指“佛”本身
南朝梁沉約在《佛知不異衆生知義》中提出,佛與衆生在本質上的認知并無不同,但佛的智慧是“得善之正路”,而凡夫可能迷失方向。此用法将“佛地”作為佛的象征,體現其覺性高度。
指代寺院或佛教場所
唐代詩人張祜在《題真娘墓》中寫道“佛地葬羅衣”,《兒女英雄傳》也提到“殺人污佛地”,均以“佛地”指代寺院,強調其清淨神聖的屬性。
補充說明:現代語境中,“佛地”偶被用于比喻與佛教文化相關的地域,如例句提到的“廣佛地區錯位發展”,但此屬引申用法,非傳統佛教術語範疇。
佛地(fó dì)這個詞彙在漢語中具有深刻的宗教意義,它是佛教中的一個概念,代表着佛陀所居住的境地。在這個詞的拆分中,我們可以看到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亻”和“土”,表達了人與土地的相互關聯。
佛地一詞來源于佛教理念,它代表了佛陀在修行境地上所具備的完美狀态。這個詞往往被用來描述一個非常甯靜、充滿智慧和平靜的境地。在佛教中,佛地代表了擺脫痛苦和無明的境地,是一個至高無上、無盡善巧的境界。
佛地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區别。它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選擇了人和土兩個部首來形成。這種寫法使得詞義非常清晰明了,表達了人與土地的高度融合。
以下是幾個例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佛地這個詞:
除了佛地這個詞,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通過這些詞語的使用,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佛地這個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其哲學智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