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圖諜 ”。1.圖籍表冊。 漢 蔡邕 《上漢書十志疏》:“道至深微,不可獨議。郎中 劉洪 密於用筭,故臣表上 洪 ,與共參思圖牒。” 唐 白居易 《許昌縣令新廳壁記》:“若其官邑之省置,風物之有亡,田賦之上下,蓋存乎圖諜。” 宋 沉括 《夢溪筆談·雜志一》:“ 溫州 雁蕩山 ,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
(2).猶譜牒。 明 宋濂 《張氏譜圖序》:“其遷 江陰 者,則不知始于何世,圖諜喪漫,不可鈎考。”
(3).指圖谶。《北齊書·文宣帝紀》:“圖諜潛藴,千祀彰明,嘉禎幽秘,一朝紛委,以表代德之期,用啟興邦之迹。”《舊唐書·唐儉傳》:“明公日角龍庭, 李 氏又在圖牒,天下屬望,非在今朝。”
“圖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及用法:
指用圖畫或文字記錄的檔案、文獻,常用于地理、行政等官方事務。例如《後漢書》提到“古圖牒未嘗有言者”,指偏遠地區未被曆史文獻記載。漢蔡邕在《上漢書十志疏》中也提到“共參思圖牒”,強調其作為官方檔案的用途。
指記載氏族世系的譜記,如家族傳承的文書。例如“其家世因圖牒漫漶,已不可考”,說明家族曆史因譜牒損毀而失傳。
在特定語境中指帶有預言性質的圖錄或谶緯文書。如《北齊書》提到“圖諜潛藴,千祀彰明”,暗示圖牒被用作預示朝代興衰的神秘文獻。
“圖牒”是一個多義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具體含義,既可以是客觀的檔案記錄,也可引申為象征性文獻。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或古籍原文。
圖牒(tú dié),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圖案和備注的官方文書或者印章。它指的是以圖案、印花、标志等形式來表示或者代表某個身份、組織、公司、機構等的文件或證明。
圖牒的拆分部首為“⺍”(即右上為“⺌”之形),它由3個筆畫構成。
圖牒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具體來源尚無明确記錄。但作為一種形式化的官方文書,它在古代政府和機構中廣泛應用。
在繁體字中,圖牒的寫法為“圖牒”,部首和字形基本相同,隻是結構稍微有些變化。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代有所不同,包括圖牒在内的許多漢字在古代書寫時采用的是篆刻字體或者隸書字體,形狀和現代楷書字體有所區别。
他拿着那張圖牒,向警察展示自己的身份證明。
圖案、圖表、圖畫、圖書、蓋章、抄牒、官牒、名牒等。
官方文件、印鑒、證書、證明、徽章等。
空白、無文、白紙、茫然、未蓋章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