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麛裘的意思、麛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麛裘的解釋

即麑裘。《禮記·玉藻》:“麛裘青豻褎,絞衣以裼之。” 唐 溫庭筠 《敬答李先生》詩:“一瓢無事麛裘暖,手弄溪波坐釣船。” 明 徐渭 《閘記》:“始麛裘,繼袞衣。”參見“ 麑裘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麛裘(拼音:mí qiú)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特殊皮制服飾,其名稱與材質直接相關,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禮儀用途。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釋義、來源及文化背景:


一、字形與詞義解析

  1. 麛(mí)

    • 本義:指幼鹿。《說文解字》釋為“鹿子也”,即未成年的小鹿。
    • 引申義:因幼鹿皮毛柔軟細密,古人以其皮制裘,故“麛”亦代指幼獸皮毛。
  2. 裘(qiú)

    • 本義:皮衣。《詩經·豳風·七月》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泛指動物毛皮制成的外衣。
  3. 麛裘合義

    • 直譯:以幼鹿皮制成的裘衣。
    • 特指:古代禮儀中,君主或士人在特定場合(如喪禮、田獵)所穿的素色鹿皮裘,象征質樸與哀戚。

二、典源與文獻依據

  1. 《禮記·玉藻》

    “麛裘青豻褎,絞衣以裼之。”

    • 釋義:記載了麛裘的形制與搭配方式,強調其青色邊緣(豻,指黑貂皮)和素色裡衣的禮儀規範,為士階層在喪禮中所服。
  2. 《論語·鄉黨》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

    • 釋義:孔子提及不同場合的着裝禮制,“麑裘”(同麛裘)需配素色外衣,體現古人對服飾與禮儀的嚴格對應。

三、文化内涵與象征

  1. 喪禮之服

    周代禮制中,麛裘為士人守喪或小祥祭(周年祭)時所穿,因其素色無飾,契合哀思之情,區别于吉禮的華服。

  2. 質樸之德

    幼鹿皮未經染飾,象征天然質樸,符合儒家“禮奢甯儉”的思想,如《禮記》強調“麛裘而鞸,投之無咎”,推崇簡約之道。


四、曆史演變與消亡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
  2. 《詩經》(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3. 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
  4.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1年)
  5. 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華書局,2004年)

(注:古籍原文及學術研究可參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或“國學大師”數據庫,鍊接因平台限制暫略。)

網絡擴展解釋

“麛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詞義
    指用幼鹿皮制成的白色皮衣。其中“麛”通“麑”(ní),意為幼鹿,“裘”即毛皮衣物。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與素色衣物搭配,體現簡樸或禮儀用途。

  2. 文獻例證

    • 《論語·鄉黨》提到“素衣,麑裘”,表明其作為士大夫階層的服飾;
    • 《禮記·玉藻》記載“麛裘青豻褎,絞衣以裼之”,說明穿着時需搭配特定顔色的裡衣和配飾;
    • 唐代溫庭筠詩句“一瓢無事麛裘暖”則借其表達隱逸生活的閑適。
  3. 文化内涵
    該服飾具有雙重象征:一方面體現古人對自然材料的利用(幼鹿皮質地柔軟),另一方面在禮儀場合中代表身份或季節着裝規範,如《韓非子·五蠹》提到“冬日麑裘”反映其禦寒功能。

需注意,現存文獻中“麛裘”與“麑裘”常混用,屬于異體字現象。因所有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辦公室貝葉書北陰邊籌逼遣不善測賴呈身鸱鳥春畦旦暮入地打掩護弟門締素都陸度索菲律賓負信拂意公祖光容魂靈豁然大悟火味火曜嫁禍金鞲淨室舉口克什哙息餽饟老父台老狯流域馬薤螟蜅内諱黏濕弄臣辟小破除前三後四清遒親離衆叛全潔人正贍賜扇酷舍策追羊聖明生孰收人所知泰皇蛈母涕涶提行妄施羨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