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麑裘。《禮記·玉藻》:“麛裘青豻褎,絞衣以裼之。” 唐 溫庭筠 《敬答李先生》詩:“一瓢無事麛裘暖,手弄溪波坐釣船。” 明 徐渭 《閘記》:“始麛裘,繼袞衣。”參見“ 麑裘 ”。
“麛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詞義
指用幼鹿皮制成的白色皮衣。其中“麛”通“麑”(ní),意為幼鹿,“裘”即毛皮衣物。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與素色衣物搭配,體現簡樸或禮儀用途。
文獻例證
文化内涵
該服飾具有雙重象征:一方面體現古人對自然材料的利用(幼鹿皮質地柔軟),另一方面在禮儀場合中代表身份或季節着裝規範,如《韓非子·五蠹》提到“冬日麑裘”反映其禦寒功能。
需注意,現存文獻中“麛裘”與“麑裘”常混用,屬于異體字現象。因所有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進一步考證。
麛裘是漢字詞彙,具有豐富的意義。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鹿(部首)和衣(首屬部首),總共13畫。該詞來源于古代的繁體漢字,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一種。
麛裘是一種由麋鹿的皮毛制成的皮袍。麋鹿是一種珍貴的野生動物,因其皮毛細膩而聞名。古人在狩獵中捕獲麋鹿後,将其皮毛剝下制成裘皮,然後加工縫制成麛裘。麛裘在古時候被視為高貴、奢華的象征,通常隻有貴族或皇後才能穿戴。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繁體字“麛裘”與簡體字的寫法略有差異,在繁體字中的“麛”字由“鹿”部和“靡”字組成,總共17畫。而在繁體字中的“裘”字則與簡體字寫法相同,總共12畫。
例句:
1. 他穿着一件華麗的麛裘,展現着他的貴族身份。
2. 皇後佩戴着一頂麛裘帽,彰顯她的尊貴地位。
組詞:麛鹿(指麋鹿)、麛皮(指麛裘的皮毛)。
近義詞:麋鹿皮袍、麋鹿裘、貴族皮袍。
反義詞:普通衣物、粗布大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