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老父母 ”。《儒林外史》第三二回:“ 杜少卿 道:‘老父臺,些小之事,不足介意。荒齋原是空閑,竟請搬過來便了。’”
“老父台”是漢語中的曆史稱謂,主要用于明清時期,具體解釋如下:
“老父台”讀作lǎo fù tái,是舊時對地方官員的敬稱,意為“愛民如子的父母官”。其含義與“老父母”相同,強調官員對百姓的關懷如同父母對待子女。
該詞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如《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中,杜少卿用“老父臺(台)”稱呼對方,表達對地方官的尊重。使用時多帶有謙恭語氣,常見于對話或書信中。
“父台”中的“父”并非親屬關系,而是借用“父母官”的比喻,體現古代“官為民之父母”的治理理念。這一稱謂反映了傳統社會對官員道德責任的期待。
如今“老父台”已不常用,僅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如需類似表達,可用“地方官”“父母官”等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儒林外史》原文或明清官制相關研究。
《老父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語,意為"老年人的台子"或"老年人的位置"。它通常用來形容家庭中尊敬的父輩或長者,代表了對長輩的尊重和關愛。
拆分部首:⺮(竹)+ 父(fù)
筆畫:共10畫
《老父台》一詞出自《左傳·哀公四年》:“同門不可相逐,竊位必後。曾子曰:‘無兄弟也。’乃放勳。子服景伯以請,曰:‘無俘也。如其在位,誰謂為俘?君請父母之位,曰:‘諾!從之。”其中的“請父母之位”即指的是“老父台”,用來表示對父母的尊重并讓他們坐在尊貴的位置上。
繁體字為:老父臺
古時候的《老父台》寫作“老父臺”,臺是指供長者坐的平台。臺字在古代寫法中,由“⺮”(竹)和“颺”(陽風)兩個部分構成,表示台子上有竹風揚起,象征着高高在上的地位。
1. 他總是把父親安排在家庭聚會上的老父台。
2. 孝順的兒子堅持讓父母坐在老父台上,自己則坐在邊上。
3. 每逢重要場合,他都會将老父台留給父親,表達對他的尊敬。
1. 老父親
2. 老長輩
3. 老人
尊貴之位
長輩之位
晚輩之位
子女之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