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illiant understanding] 英明聖哲,無所不曉。舊時稱頌皇帝的一種谀辭
這真是“曲終奏雅”,令人如釋重負,覺得天6*皇畢竟聖明,好人也終于得救。——魯迅《病後雜談》
(1).英明聖哲,無所不知。封建時代稱頌帝、後之詞。《漢書·晁錯傳》:“利施後世,名稱聖明。” 漢 荀悅 《漢紀·平帝紀》:“聞太後聖明, 安漢公 至仁,天下太平。”《後漢書·皇後紀上·和熹鄧皇後》:“莫不歎服,以為聖明。” 唐 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而陛下以聖明英武之姿,用四海九州之力,除此小寇,難易可知。” 明 陳大聲 《畫眉序·元夜》套曲:“托賴着吾皇聖明,歲歲年年賀太平。”《平山冷燕》第一回:“臣夜觀乾象,見祥雲瑞靄,拱護紫微,喜曜吉星,照臨黃道,主天子聖明,朝廷有道。”
(2).皇帝的代稱。 晉 劉琨 《勸進表》:“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殷憂以啟聖明。” 唐 李翺 《再請停率修寺觀錢狀》:“閣下去年考制策,其論釋氏之害於人者,尚列為高等,冀感悟聖明。” 宋 林逋 《舒城僧舍呈贈李仲宣文學》詩:“莫為無辜惜才術,聖明求治正焦勞。” 明 劉基 《樵漁子對》:“方今聖明在上,旁搜俊賢。” 清 龔炜 《巢林筆談續編》卷上:“先生理學經濟,無日不在聖明眷注之中。”
(3).封建時代對所謂“治世”、“明時”的頌詞。 唐 孟浩然 《臨洞庭》詩:“欲濟無舟檝,端居恥聖明。”《敦煌曲子詞·感皇恩》:“休将 舜 日被 堯 年,人安泰,争似聖明天。”《花月痕》第四六回:“聖明之世,臣不敢謂然。”
(4).舊時用于頌詞。謂明白事理。《紅樓夢》第五一回:“誰似奶奶這樣聖明!在上體貼太太,在下又疼顧下人。” 老舍 《龍須溝》第二幕:“您聖明,自從一解放,您就說準得修溝,您猜對了!”
(5).舊時用于頌詞。佛家對穎悟超凡,無所不知之稱。《無量壽經》卷上:“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知慧聖明,不可思議。”
(6).稱酒之清者。《西京雜記》卷四:“ 鄒陽 為《酒賦》,其詞曰:‘清者為酒,濁者為醴;清者聖明,濁者頑騃。’”參見“ 聖人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聖明漢語 快速查詢。
“聖明”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多層含義及用法:
稱頌帝王英明
指皇帝或統治者睿智通達、治理有方,常見于封建時代對君主的頌揚。例如:“方今聖明在上,旁搜俊賢”。這一用法在《漢書》《後漢書》等史籍中均有記載。
代指皇帝本身
作為帝王的代稱,如“吾皇聖明”,常見于奏章或文學作品中。
對“治世”的贊美
用于頌揚政治清明的時代,如唐代孟浩然詩句:“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舊時泛稱明智之人
可指代通曉事理、見解高明的人,如魯迅曾諷刺性使用:“天皇畢竟聖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聖明》代表着高尚的品質和智慧的閃耀。這個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者一種态度具有高尚和聰明的特質。聖明是一種價值觀,它代表着尊重、公正和真理。
《聖明》這個詞由兩部分組成:聖和明。
聖(shèng)字由丨(豎)和囗(圍)兩個部首組成,總共3畫。
明(míng)字由日(日)和月(月)兩個部首組成,總共8畫。
《聖明》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是儒家經典之一。它代表着儒家思想中的高尚道德和智慧。在古代,聖明也被用來形容君主的德行和治理能力。
在繁體字中,聖字的寫法為「聖」,明字的寫法為「明」。
在古代,聖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古字形為「聖」,由土(土地)和半(半個)兩個部首組成,總共6畫。
1. 他的行為充滿了聖明,深受人們的尊敬。
2. 這位領導以聖明的态度帶領我們走向繁榮。
1. 明智:具有明确而聰明的判斷力。
2. 聖潔:純淨而高尚的品質。
智慧、高尚、純淨、清明、聰明。
愚昧、邪惡、污濁、昏暗、愚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