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糧饷。饟,同“ 餉 ”。《史記·高祖本紀》:“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絶糧道,吾不如 蕭何 。”《漢書·食貨志下》:“時又通西南夷道,作者數萬人,千裡負擔餽饟。” 三國 魏 锺繇 《薦關内侯季直表》:“三軍餽饟,朝不及夕。”
2.指運送糧饷。 漢 賈誼 《新書·解縣》:“中地左戍,延行數千裡,糧食餽饟至難也。”
“餽饟”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餽饟(kuì xiǎng)指糧饷,即軍隊所需的糧食和物資供應。其中:
該詞多見于史書和軍事文獻:
現代可譯為“軍需補給”或“後勤糧饷”,屬于曆史詞彙,常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類文本中。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漢書》原文或相關古代軍事文獻。
餽饟是一個漢字詞,意指給予食品、禮品或財物。它由部首 "飠" 及 "饣" 組成,表示與食物有關。部首 "飠" 即為食物,而 "饣" 是指食用、吃飯。
餽饟的拆分部首是 "飠" 和 "饣",其中 "飠" 是左邊的部首,由3個筆畫構成,而 "饣" 是右邊的部首,由3個筆畫組成。
餽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禮儀制度。在古代,餽饟是指君王、貴族或高官給予臣下或賓客的食物和禮品。這是一種顯示尊重和關懷的方式,同時也是建立社會關系和維持政治穩定的一種手段。
餽饟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 "饋餚"。繁體字的寫法保留了古代漢字的特色,較為複雜且筆畫繁多。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餽饟的字形略有不同。 "餽" 的寫法是在 "飠" 的上方加上 "又",表示給予。 "饟" 的寫法是在 "饣" 的上面加上 "巾",表示食物。
以下是兩個例句,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餽饟:
1. 他送給我一份豐盛的餽饟,表示對我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2. 在古代,君王經常賜予臣子餽饟,以顯示對他們的關懷和賞識。
與餽饟相關的組詞有:餽忞(贈禮), 餽結(贈送并請對方收下)。
餽饟的近義詞是:“饋贈”,表示給予禮品或食物。它與餽饟的意思相似,包含了贈送的含義。
餽饟的反義詞是:“索取”,表示向他人要求或要求給予。與餽饟正好相反,它強調了主動給予和被動接受的關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