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麛裘的意思、麛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麛裘的解释

即麑裘。《礼记·玉藻》:“麛裘青豻褎,绞衣以裼之。” 唐 温庭筠 《敬答李先生》诗:“一瓢无事麛裘暖,手弄溪波坐钓船。” 明 徐渭 《闸记》:“始麛裘,继袞衣。”参见“ 麑裘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麛裘(拼音:mí qiú)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皮制服饰,其名称与材质直接相关,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用途。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释义、来源及文化背景:


一、字形与词义解析

  1. 麛(mí)

    • 本义:指幼鹿。《说文解字》释为“鹿子也”,即未成年的小鹿。
    • 引申义:因幼鹿皮毛柔软细密,古人以其皮制裘,故“麛”亦代指幼兽皮毛。
  2. 裘(qiú)

    • 本义:皮衣。《诗经·豳风·七月》载:“取彼狐狸,为公子裘”,泛指动物毛皮制成的外衣。
  3. 麛裘合义

    • 直译:以幼鹿皮制成的裘衣。
    • 特指:古代礼仪中,君主或士人在特定场合(如丧礼、田猎)所穿的素色鹿皮裘,象征质朴与哀戚。

二、典源与文献依据

  1. 《礼记·玉藻》

    “麛裘青豻褎,绞衣以裼之。”

    • 释义:记载了麛裘的形制与搭配方式,强调其青色边缘(豻,指黑貂皮)和素色里衣的礼仪规范,为士阶层在丧礼中所服。
  2. 《论语·乡党》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

    • 释义:孔子提及不同场合的着装礼制,“麑裘”(同麛裘)需配素色外衣,体现古人对服饰与礼仪的严格对应。

三、文化内涵与象征

  1. 丧礼之服

    周代礼制中,麛裘为士人守丧或小祥祭(周年祭)时所穿,因其素色无饰,契合哀思之情,区别于吉礼的华服。

  2. 质朴之德

    幼鹿皮未经染饰,象征天然质朴,符合儒家“礼奢宁俭”的思想,如《礼记》强调“麛裘而鞸,投之无咎”,推崇简约之道。


四、历史演变与消亡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2. 《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3. 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
  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
  5.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年)

(注:古籍原文及学术研究可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或“国学大师”数据库,链接因平台限制暂略。)

网络扩展解释

“麛裘”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通过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词义
    指用幼鹿皮制成的白色皮衣。其中“麛”通“麑”(ní),意为幼鹿,“裘”即毛皮衣物。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与素色衣物搭配,体现简朴或礼仪用途。

  2. 文献例证

    • 《论语·乡党》提到“素衣,麑裘”,表明其作为士大夫阶层的服饰;
    • 《礼记·玉藻》记载“麛裘青豻褎,绞衣以裼之”,说明穿着时需搭配特定颜色的里衣和配饰;
    • 唐代温庭筠诗句“一瓢无事麛裘暖”则借其表达隐逸生活的闲适。
  3. 文化内涵
    该服饰具有双重象征:一方面体现古人对自然材料的利用(幼鹿皮质地柔软),另一方面在礼仪场合中代表身份或季节着装规范,如《韩非子·五蠹》提到“冬日麑裘”反映其御寒功能。

需注意,现存文献中“麛裘”与“麑裘”常混用,属于异体字现象。因所有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结合《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暗九白浩浩八瀛步步登高不拘残蜩漕运司蝉翼纱超人串并联电能表丁倒敦丘疯闹更王狗年光阴聒帐皇穹宇艰危交臂相失家破人亡吉州窑可悲匡惧老妪连长连言龙塞鹿皮夹鹿隐木笼女孩儿盘绞青鬣邛崃坂秋华热功当量人穷志短润文商陆升俪盛凉申主折庭槛市狱水牯説口嘴太监铁塔亭匀通奏屠牛坦完胜沃酹县断闲挞浪狎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