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黏糊潮濕。《宋書·範晔傳》:“( 範曄 )撰《和香方》,其序之曰:‘麝本多忌,過分必害;沉實易和,盈斤無傷。零藿虛燥,詹唐黏濕。’”
“黏濕”是一個形容詞,用于描述物體表面濕潤且帶有粘性的狀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物體表面濕潤黏稠、不易幹燥的特性,常用于形容既有水分又帶有粘連感的狀态。例如梅雨天氣的牆壁、出汗後的皮膚,或衣物被雨水浸透後的觸感。
最早見于《宋書·範晔傳》,其中《和香方》序言提到香料特性時寫道:“零藿虛燥,詹唐黏濕”,以對比不同香料的幹燥與濕潤特質。
需注意“黏濕”(nián shī)與“粘濕”(zhān shī)的區分:
以上信息整合自權威詞典及古籍文獻,完整内容可參考相關來源。
黏濕是一個形容詞,主要用來形容物體表面潮濕、粘稠的狀态或感覺。當我們用手觸摸某個物體時,如果感覺到它表面有濕潤的特性和黏稠的觸感,我們就可以說它黏濕。
黏濕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第一個字“黏”由黑部構成,表示意義為膠黏、粘附;第二個字“濕”由氵部和顯聲部構成,表示意義為含水分、濕潤。
“黏”字共有12畫,由4個部首組成(鬼、魂、食、黑);“濕”的字共有按10畫,由3個部首組成(氵、日、木)。
“黏濕”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的文獻中,出現了形容物體濕潤和粘稠的描寫,例如《紅樓夢》中有“水**”的描述。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黏濕”。
在繁體字中,“黏濕”分别寫作“黏濕”,字形保持一緻,隻是筆畫的書寫順序略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以“黏”字為例,古代的寫法是“黾”和“占”相連,表示人物仰卧在地上,前腿伸直,身體呈弧形,形象地描繪了被黏住的樣子。
“濕”字的古代寫法則更加直觀,由“氵”部和兩個點構成,表達了水分内外泛濫的形象。
1. 暴雨過後,地面上黏濕的泥土讓人行走困難。
2. 她剛做了面膜,臉上有一層黏濕的感覺。
3. 這種膠水幹得很慢,黏濕的狀态持續時間很長。
黏濕可以作為一個形容詞,用來修飾物體的狀态。它也可以作為名詞中的部分,與其他詞組合使用,例如“黏濕度”、“黏濕感”。
與黏濕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潮濕”、“粘膩”、“濕潤”,它們都在一定程度上描繪了物體表面濕潤黏稠的特性。
黏濕的反義詞是“幹燥”或“幹涸”,它們表示物體表面沒有水分或沒有濕潤的感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