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泯滅的意思、泯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泯滅的解釋

(1) [*** out]∶消滅;消失

往者漢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幾于泯滅。——《三國志·鐘會傳》

(2) [disappear;vanish]∶[形迹、印象等] 消滅

難以泯滅的印象

詳細解釋

滅絕;消失。 三國 魏 锺會 《檄蜀文》:“往者 漢 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幾於泯滅。” 唐 杜甫 《詠懷古迹》之二:“最是 楚 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宋 陳亮 《問答上》:“至于著在人心,不可泯滅者,或有感而後發,或因以洩其餘忿,亦其勢然耳。” ********* 《香港興中會宣言》:“倘不得早維持,乘時發憤,則數千年聲名文物之邦,累世代冠裳禮義之族,從此淪亡,由茲泯滅,是誰之咎?”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五》:“我以為介紹别人的作品,删節實在是極可惜的,倘有妙文,大家都應該設法流傳,萬不可聽其泯滅。”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泯滅”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mǐn miè,其核心含義指事物或痕迹的消亡、消失,尤其強調精神、印象、行迹等抽象概念的徹底消滅。

詳細解釋:

  1. 定義

    • 指滅絕或完全消失,常用于描述抽象事物(如人性、記憶、文化等)的消亡。例如:“生民之命,幾于泯滅”(《三國志·鐘會傳》)。
    • 也可表示行迹、印象等被時間或外力磨滅,如“舟人指點到今疑”(杜甫《詠懷古迹》)。
  2. 出處與用法

    • 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文獻,如鐘會《檄蜀文》:“生民之命,幾於泯滅。”
    • 唐代杜甫、宋代陳亮等文人沿用此詞,逐漸擴展至描述曆史、文化的消逝。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消失、滅絕、消磨(如“傳統模式泯滅了畫家的個性”)。
    • 反義詞:新生、複蘇、重生(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不會泯滅”)。
  4. 例句參考

    • “靈魂是永不泯滅的傳遞”(霍豔作品)。
    • “美一旦表現持來就不會泯滅”。
    • “固定觀念蒙蔽了畫家的眼睛”。

注意: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查看、5、7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泯滅

拆分部首:水 + 毛

筆畫數:19畫

來源:《說文解字》

繁體字:滅

古時候漢字寫法:滅

例句:戰争造成了無數人的生命泯滅。

組詞:消滅、滅亡、湮滅

近義詞:消失、消散、歸零

反義詞:保存、保留、幸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