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泯滅的意思、泯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泯滅的解釋

(1) [*** out]∶消滅;消失

往者漢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幾于泯滅。——《三國志·鐘會傳》

(2) [disappear;vanish]∶[形迹、印象等] 消滅

難以泯滅的印象

詳細解釋

滅絕;消失。 三國 魏 锺會 《檄蜀文》:“往者 漢 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幾於泯滅。” 唐 杜甫 《詠懷古迹》之二:“最是 楚 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宋 陳亮 《問答上》:“至于著在人心,不可泯滅者,或有感而後發,或因以洩其餘忿,亦其勢然耳。” ********* 《香港興中會宣言》:“倘不得早維持,乘時發憤,則數千年聲名文物之邦,累世代冠裳禮義之族,從此淪亡,由茲泯滅,是誰之咎?”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五》:“我以為介紹别人的作品,删節實在是極可惜的,倘有妙文,大家都應該設法流傳,萬不可聽其泯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泯滅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指徹底消失或消滅,多用于抽象事物(如情感、記憶、痕迹等),強調完全、不可逆的消亡過程。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要點:


一、基礎釋義

  1. 徹底消失

    指事物完全消亡,不留痕迹。

    例:曆史的痕迹并未泯滅。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919頁。

  2. 消滅;磨滅

    側重人為或自然力量導緻的消亡。

    例:良知不可泯滅。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7卷,第67頁。


二、用法與語境


三、近義詞辨析

詞語 核心差異 示例
泯滅 強調徹底消亡,多用于抽象事物 理想泯滅
湮滅 物理性消失(如物質、證據) 證據湮滅于大火
磨滅 逐漸淡化(如印象、痕迹) 功績不可磨滅

四、權威用例

  1. 古典文獻:

    《後漢書·崔骃傳》中“泯泯其未央兮”,此處“泯泯”表消失之意,為古漢語源頭。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1965年。

  2. 現代規範:

    教育部《現代漢語常用詞表》将“泯滅”列為第4312位常用詞,釋義為“滅盡;消失”。

    來源: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2008年。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2.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7卷)[M].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
  3. 範晔. 《後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65.
  4.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現代漢語常用詞表》[Z].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網絡擴展解釋

“泯滅”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mǐn miè,其核心含義指事物或痕迹的消亡、消失,尤其強調精神、印象、行迹等抽象概念的徹底消滅。

詳細解釋:

  1. 定義

    • 指滅絕或完全消失,常用于描述抽象事物(如人性、記憶、文化等)的消亡。例如:“生民之命,幾于泯滅”(《三國志·鐘會傳》)。
    • 也可表示行迹、印象等被時間或外力磨滅,如“舟人指點到今疑”(杜甫《詠懷古迹》)。
  2. 出處與用法

    • 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文獻,如鐘會《檄蜀文》:“生民之命,幾於泯滅。”
    • 唐代杜甫、宋代陳亮等文人沿用此詞,逐漸擴展至描述曆史、文化的消逝。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消失、滅絕、消磨(如“傳統模式泯滅了畫家的個性”)。
    • 反義詞:新生、複蘇、重生(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不會泯滅”)。
  4. 例句參考

    • “靈魂是永不泯滅的傳遞”(霍豔作品)。
    • “美一旦表現持來就不會泯滅”。
    • “固定觀念蒙蔽了畫家的眼睛”。

注意: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查看、5、7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臉飽蓬蓬拔搴被孝邊門标賣禀饩步鬥踏罡長毛撐撐尺一憃弱箠笞淳孝啜哄高才絶學高澤刿心刳腹耗屈胡扯八溜回鹘文活套簡除奸幸加油添醋戒節蒺藜骨朵靜定遽切可悲瞌睡蟲枯風酷炎賴地臨使盲字蠻夷梅芝南渡鳑鮍畔逆泮然沛滂弸中全身麻醉宂瑣三寸之舌沙木生不遇時侁侁壽陽妝叔旦談何容易陶氣吞聲駝載挽救刓泐溫愛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