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re not cry out;gulp down one's sobs] 不敢出聲,特指哭泣不敢出聲
(1).不出聲;不說話。 漢 馬融 《長笛賦》:“于時也, 緜駒 吞聲, 伯牙 毀絃。”《後漢書·宦者傳·曹節》:“羣公卿士,杜口吞聲,莫敢有言。” 唐 劉禹錫 《謝門下武相公啟》:“吞聲咋舌,顯白無路。” 元 無名氏 《神奴兒》第三折:“一個個都吞聲兒就牢獄。” 劉半農 《恥辱的門》詩:“我呢?我除吞聲承受外,那空氣,你的上帝所造的空氣,還肯替我的呻吟,顫動出一半個低微的聲浪麼?”
(2).無聲地悲泣。 唐 杜甫 《哀江頭》詩:“ 少陵 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 曲江 曲。” 宋 賀鑄 《憶秦娥》詞:“王孫何許音塵絶,柔桑陌上吞聲别。”《三國演義》第三回:“帝與王伏至四更,露水又下,腹中飢餒,相抱而哭;又怕人知覺,吞聲草莽之中。”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是四種人……怙勢作威,足使人敲髓灑膏,吞聲泣血。”
“吞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因壓抑情緒而不敢出聲,常形容忍氣吞聲或無聲悲泣的狀态。例如在受委屈時選擇沉默,或哭泣時強忍不發出聲音。
字義溯源
“吞”本義為咽下(《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咽也”),引申為隱忍;“聲”指聲音,組合後表示“将聲音咽下”,即壓抑情緒。
雙重語境
多用于描述因弱勢或顧忌而壓抑情緒的場景,如職場、家庭關系中的隱忍。需注意,過度“吞聲”可能對心理健康産生負面影響,適時表達更利于問題解決。
吞聲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抑制、壓抑自己的聲音或感情,不敢或不願發表意見或表達真實情感。
吞聲的部首是口,筆畫數為7。
吞聲的來源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複合詞。吞是指咽下,聲是指聲音。結合起來就是指咽下聲音。
《吞聲》在繁體字中為「吞聲」。
古時候漢字中的吞聲寫作「呑聲」。
1. 他吞聲不敢發一言,害怕引起争議。
2. 在家庭中,她總是吞聲忍受家庭暴力。
包含「吞聲」的其他常用詞語有:吞聲飲泣、吞聲忍氣、忍氣吞聲。
近義詞包括:忍氣吞聲、咽氣。
反義詞包括:大聲疾呼、直言不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