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鳑鮍的意思、鳑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鳑鮍的解釋

[bitterling] 魚名。又名“旁皮魚”,形似鲫魚。體長二三寸,生活在淡水中,卵産于蚌殼内。有婢魚、妾魚、青衣魚等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鳑鲏(學名:Rhodeinae)是一類小型淡水魚類,屬于鯉科,具有獨特的生物學特征和繁殖方式。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一、分類地位

鳑鲏亞科(鱊亞科)包含3個屬:鳑鲏屬(Rhodeus)、鱊屬(Acheilognathus)和田中鳑鲏屬(Tanakia)。首個物種于1832年被發現,目前這一分類體系被廣泛接受。

二、形态特征

  1. 體型:體側扁且高,全長30-100mm,個别達150mm。體高約為體長的1/4-1/2,體厚僅為體高的1/3。
  2. 頭部與鳍:口裂狹小(亞上位或下位),鰓蓋膜連于峽部;背鳍與臀鳍基底相對,尾鳍呈叉形。
  3. 性别差異:雄魚體型較小,吻部具珠星,生殖期體側有彩虹色縱紋;雌魚具産卵管。

三、繁殖特性

鳑鲏與河蚌(Anodonta)形成共生關系:

四、生長與壽命

五、生态意義

作為雜食性魚類,鳑鲏以水藻、浮遊生物為食,其獨特的繁殖方式維持了淡水生态系統的穩定性。與河蚌的互惠關系更是生物共生的經典案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鳑鮍》的意思

《鳑鮍》(bǎng pí)是一個中文詞彙,表示一種水生動物,也叫做鳑鲏,屬于魚類中的鯉魚科。它身體側扁長橢圓形,體色多為銀白色或淺橙紅色。鳑鮍生活在江河湖泊等淡水環境中,以水草、浮遊生物等為食。

拆分部首和筆畫

《鳑鮍》一詞中的部首分别是鳥(鳥)和魚(魚)。它的總共有15畫。

來源和繁體字

《鳑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繁體字形式為「鯧魚」(chan yu)。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魚」字的寫法有所變化,字形更為簡潔,類似于現代日語中的「魚」字(さかな,sakana)。

例句

1. 河水清澈見底,許多鳑鮍在其中遊動。

2. 這條鳑鮍的身上有美麗的斑點。

3. 漁民捕捉了一條很大的鳑鮍。

組詞

鳑鮍沒有常用的組詞,因為它是一個特指的物種名。

近義詞

鳑鮍沒有嚴格的近義詞。

反義詞

鳑鮍的反義詞可以用「陸地動物」表示,因為鳑鮍是一種水生動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