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盲字的意思、盲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盲字的解釋

[braille] 供盲人用的拼音文字,字母由不同排列的凸出的點子組成

詳細解釋

供盲人書寫、摸讀的文字符號。用數目不同和排列不同的凸出圓點組成字母。現在國際上通用的盲字符號,由一到六個不同排列位置的圓點組成。系 法國 人 布萊葉 于1829年所設計,稱為“布萊葉盲字”。解放後,我國參照布萊葉盲字符號體系制訂、推行了漢語拼音盲字。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盲字”是專為盲人設計的觸覺文字系統,其含義和特點如下:

一、基本定義

“盲字”指供盲人書寫和摸讀的文字符號,通過凸起的點狀排列組合成拼音字符,又稱“點字”或“布萊葉盲文”(Braille)。

二、構成特點

  1. 字符形式:由1到6個凸起的圓點按特定位置排列組合,形成不同字母、數字及标點符號。
  2. 觸覺感知:盲人通過手指觸摸點陣的凹凸來識别内容,無需依賴視覺。

三、與“盲”的本義關聯

“盲”字本義為眼睛失明,從“目”部,表示與視覺相關,“亡”為聲旁,暗示功能喪失(如《說文解字》中“目無牟子也”)。在“盲字”中,“盲”強調使用者的視覺障礙特征,凸顯文字系統的替代性功能。

四、擴展應用

現代盲字已發展出多語言版本,并應用于書籍、标識、電子設備等領域,成為盲人獲取信息的重要工具。

五、注意事項

“盲”在古漢語中也有比喻義,如形容“缺乏判斷力”(如《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但“盲字”僅指具體的文字系統,不涉及抽象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盲字

盲字是指由特定的點、線、形狀等符號組成的漢字,供盲人用于閱讀和寫作。它是一種使盲人能夠感知并理解字形的輔助工具。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盲字的部首是目(mù),含義是“眼睛”。盲字的筆畫數根據不同的字形會有所變化。

來源

盲字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盲字目前所知的記錄是在公元8世紀的唐代。在盲文發展的過程中,經曆了從象形到簡化的演變。現代盲字主要是以簡化字為基礎編碼而成。

繁體

由于盲字的發展在不同國家有所不同,所以在不同的地區可能存在繁體盲字。繁體盲字與簡化盲字相比,字形更加複雜,但仍然符合盲人觸摸所需的點、線、形狀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更加工整,線條更加圓潤,筆劃的形狀也有一定的差别。古時候的漢字書寫更注重字形的美感和錯落有緻。

例句

1. 盲字的識别對盲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2. 盲人通過觸摸盲字來閱讀和書寫。

組詞

盲文、盲校、盲人、盲棋

近義詞

盲文、盲碼

反義詞

明文、視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