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衆,百姓。《戰國策·秦策一》:“彼固亡國之形也,而不憂民氓,悉其士民,軍於 長平 之下,以争 韓 之 上黨 。”《晏子春秋·問上六》:“田野不修,民氓不安。”《淮南子·修務訓》:“輕賦薄斂,以寬民氓。” 漢 王符 《潛夫論·考績》:“故能别賢愚而獲多士,成教化而安民氓。”
“民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指民衆、百姓,強調普通人民群體。該詞由“民”和“氓”兩個同義字複合而成,其中“氓”在古代多指平民或流民(如《詩經》中“氓之蚩蚩”),組合後泛指底層社會群體。
古籍用例
讀音與演變
标準讀音為mín méng(“氓”通“萌”,古音同“蒙”),部分方言或誤讀為“mín máng”。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
近義詞與語境
近義詞包括“黎民”“庶民”“蒼生”等,多用于描述統治者與民衆關系、社會安定等議題。例如《晏子春秋》用“民氓不安”表達民生動蕩。
現代延伸理解
個别現代解析認為該詞隱含“多民族共處”之意(如),但此說法缺乏古籍佐證,可能為引申解讀,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建議:若需深入探究該詞的曆史語義,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
民氓(mín méng)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表示指代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的人民。它可以用來描述原始居住于某個地區的特定群體,也可以指一國人民的總稱。
民氓這個詞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民(mín)和氓(méng)。
「民」是一個常見的偏旁部首,簡體字中它的筆畫數為5畫,繁體字中的筆畫數為6畫。
「氓」是一個少見的偏旁部首,簡體字中它的筆畫數為9畫,繁體字中的筆畫數為10畫。
「民氓」一詞起源于古代漢語,被廣泛使用于中國文化和文學中。在繁體字中,「民氓」的寫法并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民氓」的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隻是有些繁體字的筆畫形狀稍有差異。
1. 這個國家的民氓團結一緻,共同構建了一個和諧的社會。
2. 在古代,氏族和宗族是民氓組織的基本形式。
組詞:民族、氓族。
近義詞:人民、公民。
反義詞:統治者、心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