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傺的意思、侘傺的詳細解釋
侘傺的解釋
[despondently;disappointedly] 形容失意的樣子
懷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楚辭·屈原·涉江》
詳細解釋
失意而神情恍惚的樣子。《楚辭·離騷》:“忳鬱邑餘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王逸 注:“侘傺,失志貌。” 三國 魏 曹丕 《弟蒼舒诔》:“侘傺失氣,永思長懷。”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洪文襄款客》:“ 洪文襄 晚年,既謝事,復獨居侘傺,有其同鄉士人往謁,公拒不見。”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儻使置身當時,與古民同其憂患,則頽唐侘傺,復遠念 盤古 未生、斧鑿未經之世,又事之所必有者已。”
詞語分解
- 侘的解釋 侘 à 〔侘傺( 古同“詫”,誇耀自己。?)〕失意。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傺的解釋 傺 ì 留住。落腳。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侘傺”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à chì,主要用于形容人失意時心神恍惚、落寞怅惘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 詞義:指因失意、不得志而表現出精神恍惚、憂思郁結的樣子。
- 近義詞:惆怅、憂郁、怅惘。
- 反義詞:得意、舒暢。
文學出處與用例
-
《楚辭·九章·涉江》:
“懷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意為:懷抱忠誠卻失意怅惘,恍惚間我将遠行。)
王逸 注:“侘傺,失意貌也。”
-
三國·曹丕《弟蒼舒诔》:
“侘傺失氣,永思長懷。”
(形容因悲痛而失去神采,長久思念。)
-
清代《嘯亭雜錄》:
描述洪文襄晚年隱居時的孤寂:“獨居侘傺,拒見同鄉。”
語境與用法
- 多用于古典文學或書面語,表達一種深沉的失落感,常見于對人物心理或處境的刻畫。
- 現代使用較少,但在描述曆史人物心境或文學創作時仍可見。
易混淆詞辨析
- 侘寂(wabi-sabi):
源自日本美學,強調殘缺、樸素、自然之美,與“侘傺”無直接關聯。兩者讀音、含義均不同,需注意區分。
“侘傺”承載了中國古典文學中深沉的情感表達,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細膩的失意與怅惘之感。如需更多用例,可參考《楚辭》或漢魏六朝文學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侘傺》是一個漢字詞語,它來源于古代漢字,并且屬于罕見的文言詞彙。這個詞有着獨特的意義和用法。
拆分部首和筆畫方面,根據《康熙字典》,它的部首是“兒”,總共有12個筆畫。
《侘傺》一詞繁體字沒有特定的标準形式,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罕見詞彙。然而,根據個人喜好和需求,可以選擇使用不同的繁體字變體進行書寫。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在不同的曆史階段有所變化。然而,由于《侘傺》是一個較為罕見的詞語,很難找到确切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以下是一個使用《侘傺》的例句:他的言辭簡練卻蘊含着深刻的《侘傺》情感。
關于《侘傺》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沒有特定的記錄。根據其字形特點,可以嘗試創造相關的組詞,并通過類似意思的詞語來描述其近義詞。同時,根據相反的意義來描述其反義詞。
希望這個簡短回答能滿足你對《侘傺》這個詞的了解需求。如果有其他問題,可以繼續咨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