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逆的意思、三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逆的解釋

(1).指逆天、逆地、逆人三大罪。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檄移》:“觀 隗嚣 之檄亡 新 ,布其三逆,文不雕飾,而辭切事明。”參閱《後漢書·隗嚣傳》。

(2).佛教語。指惡比丘 提婆 所犯五逆中的三大罪,即破和合僧(破壞寺廟僧衆秩序)、傷佛、殺比丘尼。 隋 智顗 《法華夕句》卷八下:“若作三逆,教王、毒爪并害佛攝。”

(3).指 吳三桂 、 耿精忠 、 尚之信 。 清 初,三人曾相繼起兵反叛。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滿族士兵》:“國初自定中原後,復遭三逆之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逆"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三種嚴重的叛逆罪行,通常出現在中國古代史書或律法語境中,用以指代危害封建統治根基的重大不道行為。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封建社會中被視為最嚴重的三種悖逆倫常、危害君權的罪行。具體内容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獻中略有差異,但核心圍繞對君主、尊長和倫理秩序的極端背叛。

二、典型出處與具體内涵(以常見曆史記載為例)

  1. 《史記》語境(多指吳楚七國之亂):

    西漢景帝時期,禦史大夫晁錯上書削藩,指出吳王劉濞“不用天子法、詐稱病不朝、私鑄錢煮鹽”等行為是“三逆”,實為對中央皇權的公然挑戰,最終成為引發“七國之亂”的導火索。此處的“三逆”具體指藐視皇權、對抗朝廷政令、破壞國家經濟命脈。

  2. 《晉書》或律法語境:

    在更廣泛的古代律法或史評中,“三逆”可泛指:

    • 謀反:企圖推翻君主或政權。
    • 謀大逆:毀壞皇室宗廟、陵墓、宮阙等象征物。
    • 謀叛:背叛朝廷,投靠外敵或割據自立。

      這三項常被列為“十惡不赦”重罪的前三位,合稱“三逆”,是古代刑法打擊的重中之重。

三、詞義延伸與文化内涵

四、現代使用與注意 “三逆”是典型的曆史詞彙,在現代漢語日常交流中已極少使用。它主要出現在研究中國古代曆史、法律、政治或文獻學的學術著作、曆史讀物或古典文學評論中,用于準确描述特定時代的重大罪行概念或進行曆史分析。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 對“三逆”作為曆史專有名詞的釋義及書證收錄。
  2.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 記載晁錯指斥吳王劉濞“三逆”的原始文獻。
  3. 《晉書·刑法志》或《唐律疏議》(相關法律典籍) - 體現古代律法中對于謀反、謀大逆、謀叛等“三逆”類罪行的界定與懲處(具體表述可能因朝代略有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

“三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基本含義

指違背天、地、人倫常理的三大罪過,常用來形容極端違背道義或常理的行為。例如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布其三逆”,即指隗嚣列舉王莽政權違背天、地、人倫的三大罪狀。


二、佛教語境中的含義

在佛教術語中,“三逆”特指惡比丘提婆所犯的五逆罪中的三項重罪:

  1. 破和合僧:破壞僧團内部和諧;
  2. 傷佛:對佛陀造成傷害;
  3. 殺比丘尼:殺害出家女性修行者。

三、曆史事件中的指代

清代初期,“三逆”指代三位起兵反叛的藩王:

  1. 吳三桂:平西王,發動“三藩之亂”;
  2. 耿精忠:靖南王,參與叛亂;
  3. 尚之信:平南王之子,後響應反清。

“三逆”的核心意義均圍繞“違背”展開,既可指抽象的道德倫理(如逆天、逆地、逆人),也可具體化為佛教罪行或曆史事件。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寶芝碑陰文不直一文顫顫微微長律纏磨頭沖秀登閑等于甸官彫滅匎刍奉觞告退過家家過瞞函關潢海诙謿壺漏昏鈔焦沒金圖金章寄興寓情積願雞珠句計拘賣儁望空殼濫官污吏壘塊離愍柳梢青邁越罵倨彌勒榻米麥怒水平補窮鳥觸籠祇樹林七注拳經潤滑森蕭食耗霜薤思莼鲈桃華銅婚威惠偉麗文學語言誣惑鹹風蛋雨享樂巷詠小鋼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