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逆的意思、三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逆的解釋

(1).指逆天、逆地、逆人三大罪。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檄移》:“觀 隗嚣 之檄亡 新 ,布其三逆,文不雕飾,而辭切事明。”參閱《後漢書·隗嚣傳》。

(2).佛教語。指惡比丘 提婆 所犯五逆中的三大罪,即破和合僧(破壞寺廟僧衆秩序)、傷佛、殺比丘尼。 隋 智顗 《法華夕句》卷八下:“若作三逆,教王、毒爪并害佛攝。”

(3).指 吳三桂 、 耿精忠 、 尚之信 。 清 初,三人曾相繼起兵反叛。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滿族士兵》:“國初自定中原後,復遭三逆之亂。”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基本含義

指違背天、地、人倫常理的三大罪過,常用來形容極端違背道義或常理的行為。例如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布其三逆”,即指隗嚣列舉王莽政權違背天、地、人倫的三大罪狀。


二、佛教語境中的含義

在佛教術語中,“三逆”特指惡比丘提婆所犯的五逆罪中的三項重罪:

  1. 破和合僧:破壞僧團内部和諧;
  2. 傷佛:對佛陀造成傷害;
  3. 殺比丘尼:殺害出家女性修行者。

三、曆史事件中的指代

清代初期,“三逆”指代三位起兵反叛的藩王:

  1. 吳三桂:平西王,發動“三藩之亂”;
  2. 耿精忠:靖南王,參與叛亂;
  3. 尚之信:平南王之子,後響應反清。

“三逆”的核心意義均圍繞“違背”展開,既可指抽象的道德倫理(如逆天、逆地、逆人),也可具體化為佛教罪行或曆史事件。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指向。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逆的意思

《三逆》這個詞指的是指違反天地道義的三個逆行之事,包括不孝、不義和不道。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逆》是由“⺡”(山)和“覀”(箭)兩個部首構成,共有12畫。

來源

《三逆》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上》(公元前6世紀),用來形容違背天地道義的行為。

繁體寫法

《三逆》的繁體寫法為「三逆」。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三逆」的漢字寫法為「郎逆」。

例句

他的不孝行為被認為是三逆之一。

組詞

三逆者、三逆惡人、三逆之舉、三逆從事

近義詞

違逆、不敬、不順

反義詞

孝順、正直、恪守道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