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翼翕張。《靈樞經·五閱五使》:“故肺病者,喘息鼻張。”《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聞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子以吾言為不誠,試入診太子,當聞其耳鳴而鼻張,循其兩股以至於陰,當尚溫也。”
“鼻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為鼻翼翕張,即形容鼻子因呼吸急促或情緒波動而擴張的動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拼音為bí zhāng(注音:ㄅㄧˊ ㄓㄤ),指鼻翼(即鼻孔兩側的肌肉部分)向外擴張的現象。這種現象常與呼吸急促、情緒激動或疾病狀态相關。
文獻出處
現代應用
該詞多用于中醫或文學描述中,例如形容劇烈運動後呼吸急促,或疾病(如哮喘、肺病)引發的鼻翼擴張現象。
“鼻張”是一個具有醫學和文學色彩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核心含義始終圍繞鼻翼的擴張動作,既可指生理反應,也可作為病理體征。
《鼻張》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人或動物鼻子突出的樣子,形容鼻子高大而挺拔。
《鼻張》是一個由“鼻”和“張”兩部分組成的漢字。
“鼻”字的部首是“鼻”,總共有9畫。
“張”字的部首是“弓”,總共有7畫。
《鼻張》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形體演變過程中。繁體字為「鼻張」。
在古代漢字的組成過程中,以象形法創造,沒有現在的規範的書寫方式。因此,古時寫作《鼻張》的漢字可能會有所不同。
1. 他的鼻張高聳、挺拔,十分英俊。
2. 她那張小巧的鼻子與臉龐完美地協調一緻。
1. 鼻翼
2. 鼻孔
3. 鼻尖
4. 鼻梁
1. 鼻子
2. 鼻狀
3. 鼻型
1. 鼻塌
2. 鼻短
3. 鼻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