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年稔的意思、民和年稔的詳細解釋
民和年稔的解釋
猶言民樂年豐。《後漢書·桓帝紀》:“幸賴股肱禦侮之助,殘丑消蕩,民和年稔,普天率土,遐邇洽同。”
詞語分解
- 民和的解釋 民衆和睦團結。《左傳·桓公六年》:“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管子·兵法》:“畜之以道 * 和,養之以德 * 合。” 晉 潘嶽 《河陽縣作》詩之二:“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 宋 梅堯臣 《和永
- 稔的解釋 稔 ě 莊稼成熟:豐稔。稔年(豐收之年)。“歲比登稔”。 年,古代谷一熟為年:凡五稔。 熟悉,習知:稔知。稔熟。素稔。相稔。 事物醞釀成熟:“惡積釁稔”。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民和年稔”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形容社會安定、百姓和睦、五谷豐登的理想景象。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字面釋義
- 民和: 指人民和睦相處,社會關系融洽,沒有紛争。這裡的“和”強調和諧、安定。
- 年稔: 指莊稼豐收,年成很好。“稔” (rěn) 本義指莊稼成熟,引申為豐收之年。
二、整體含義
“民和年稔”綜合起來,描繪的是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态:
- 社會層面安定和諧: 百姓安居樂業,鄰裡和睦,社會秩序井然,沒有戰亂或大的動蕩。
- 經濟層面富足豐裕: 風調雨順,農業豐收,糧食充足,人民生活有保障。
- 國家層面治理有方: 常隱含君主賢明、政治清明、治理得當,才能達到這樣的盛世景象。
三、用法與特點
- 褒義色彩濃厚: 該成語帶有強烈的贊美和向往之情,是古代對太平盛世、國泰民安景象的經典描述。
- 多用于描述理想狀态或盛世: 常用于形容曆史上的治世(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或表達對美好社會的期許。
- 強調“和”與“稔”的關聯: 體現了古人的治國理念,認為社會和諧(民和)是基礎,而經濟富足(年稔)是重要保障和體現,兩者相輔相成。
四、例句
- “比年稍豐稔,強盜差稀,民和年稔,唯此為上。”(南朝宋·範晔《後漢書·孝桓帝紀》) 此句形象地表達了在收成稍好的年份,社會秩序好轉,百姓和睦、年成豐收是最理想的狀态。
- (在描述盛世時)貞觀年間,政治清明,民和年稔,史稱“貞觀之治”。
權威參考來源:
- 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對“稔”字有明确釋義,指“莊稼成熟”,并收錄“年稔”等相關詞彙含義。其線上版或官方出版物是漢語詞彙解釋的權威标準。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作為大型曆史性漢語語文辭典,對“民和年稔”這類成語有詳細溯源和釋義,常引用古代文獻例證。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側重解釋古代漢語詞彙和成語的含義及用法,是理解“民和年稔”這類文言詞彙的重要工具書。
- 《辭源》(商務印書館): 探求漢語詞彙的語源及曆史演變,對理解“民和”、“年稔”的構成及“民和年稔”的整體含義演變有重要參考價值。
- 中華書局相關古籍整理出版物(如點校本《後漢書》): 提供成語的原始出處和經典用例,如範晔《後漢書》中的記載,是理解該成語曆史語境和用法的第一手權威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民和年稔”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基本釋義
“民和年稔”意為“人民和睦,年成豐收”,形容社會安定、百姓安樂且農業豐收的繁榮景象。其中:
- “民和”:指人民和睦相處,社會和諧;
- “年稔”:指農作物豐收,年成富足。
2.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出自《後漢書·孝桓帝紀》:“幸賴股肱禦侮之助,殘丑消蕩,民和年稔,普天率土,遐迩洽同。”,描述國家在賢臣輔佐下實現太平盛世的景象。
3.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多作賓語、定語,用于描述社會狀态或時局。
- 近義詞:民和年豐。
- 讀音注意:“和”在此處讀作“hé”,而非其他多音字發音。
4.使用場景
常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贊美國泰民安、經濟富足的社會狀态,如古代帝王功績總結、地方治理成效描述等。
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典》《後漢書》等權威來源的釋義,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背景或例句,可查閱相關古籍或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镖師比輪哺祿擦扛蠶人陳愛蓮塵刹赤栜垂則從優蹈水調心跌打挏馬對調督看二龍戲珠富人侯光寵海表赫戯灰身粉骨降虜急診阃望雷門雷逝零露六節梨園行龍官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扪循明離缪繞模山範水蟠攫盤完跑紅毛清輭窮源朔流七星燈泉壤揉制軟玉桑濮沙戶舍園誓日指天鼫鼠説矮話台雜糖舌蜜口稊氣錢推尊晩米帏箔衛畿唯唯否否小床